缩略图

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成效

作者

杨志江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医院 地址 邮政编码 024300

引言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相关,患者往往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所以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于本院心血管内科2023 年1 月-2024 年1 月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120 例。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经患者以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情况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对本研究中使用的治疗药物存在过敏情况。其中男性68 例,女性52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1.5±5.8)岁;病程时间1-10 年,平均病程(4.2±1.5)年。

(二)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给与硝酸酯类药: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每次0.5mg,必要时间隔时间5 分钟后再次含服,每天总量小于2mg,扩张冠脉,加强心肌供血;β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口服,每次12.5mg,每天服用2 次,根据病人的心率、血压逐渐调整,用量最多不超过100mg/d,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他汀类药:阿托伐他汀,每天晚上一次,20mg,用来调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每天一次,每次吃100mg,可减轻血小板聚合,防止发生血栓。对于用药效果差或者病情严重的病患要使用下面的进阶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服用负荷量的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600mg),术中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处行球囊扩张后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继续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12 月,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左主干狭窄者,全身麻醉,取患者自身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一端吻合于主动脉,另一端吻合于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建立新的血液通路,改善心肌供血,术后应用抗感染、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治疗,加强术后护理。

(三)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变以及运动耐力等指标,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发作频率减少 ⩾80% ,心电图ST-T 段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运动耐力显著提高;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 50%-79% ,心电图 ST-T 段有所改善,运动耐力有所提高;无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发作频率减少<50%,心电图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运动耐力无提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

症状缓解时间:记录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的起始时间

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做心电图检查,查看ST-T 段改变状况,算出心电图改善率(心电图改善例数/总例数 ×100%) )。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治疗过程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血管损伤、心肌梗死等)。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

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一)治疗效果

120 例患者治疗后显效72 例,有效39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 92.5% (111/120),其中药物治疗者50 例,显效 28{B} ,有效18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 92.0% (46/50),介入治疗者 ,显效27 例,有效1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 95.6% (43/45),手术治疗者 ,显效17 例,有效5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 88.0% (22/25),三种治疗方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症状缓解时间

药物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 (3.5±1.2) 天;介入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 (1.2±0.5) 天;手术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 (5.8±1.6) 天。介入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少于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三)心电图改善情况

治疗前,120 例患者心电图异常 120{D} ,异常率 100% 。治疗后心电图改善105 例,改善率 87.5% ,药物治疗组心电图改善43 例,改善率 86.0% (43/50),介入治疗组心电图改善42 例,改善率 93.3% (42/45),手术治疗组心电图改善20 例,改善率 80.0% (20/25),介入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高于药物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与手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0 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1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 (10/120),药物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头痛2 例、胃肠道不适3 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介入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 例,穿刺部位血肿2 例、心律失常 1 例,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好转;手术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2 例,肺部感染 1 例、切口愈合不良 1 例,经抗感染、换药等治疗后痊愈。三种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三、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血管狭窄或者阻塞现象,造成心肌供血量不足进而产生心绞痛症状,倘若不能得到及时诊 病情可能会继续恶化成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这些危险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所以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提升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语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是多种因素,多种环节的综合过程,要综合考虑患者本身的不同、病情的轻重、治疗后的反应等。

参考文献

[1]李红磊.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介入性临 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5):24-25.

[2]王强.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 电子杂志,2020,8(21):24-25.

[3]张晓东.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 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6):64.

[4]张斌.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