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助力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发展研究
孙英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庐山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硒资源,土壤中硒含量较高,为富硒农产品的种植和开发提供了天然条件。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富硒产业纳入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规划,通过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龙头企业等措施,推动富硒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目前,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已涵盖多个领域,在种植环节,形成了以富硒水稻、茶叶、水果、蔬菜为主的种植基地,其中富硒水稻种植面积达数万亩,富硒茶叶种植面积超千亩;加工环节,培育了多家富硒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进行大米加工、茶叶制作、水果保鲜及初加工等;销售环节,通过传统批发市场、本地商超及初步建立的电商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同时,依托富硒资源和生态环境,当地开始探索富硒康养产业,建设了部分康养基地,开发了富硒主题旅游线路,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体验。
然而,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短板。在人才方面,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了解富硒产业特性的专业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对富硒作物种植技术掌握不足,企业中从事深加工和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技术层面,种植环节仍沿用传统种植模式,对富硒土壤的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不稳定;加工环节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较低,如富硒水果主要以鲜果销售为主,缺乏果汁、果酱等深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不完善,尚未建立统一的富硒产品检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品牌建设方面,虽然拥有优质的富硒产品,但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市场认知度低,产品多以原料或初级产品形式销售,价格竞争力弱,与国内知名富硒产品品牌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制约了庐山西海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也受到限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各地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兴旺,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庐山西海富硒产业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产教融合通过将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够促进高校与地方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富硒产业解决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有效途径,从而推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庐山西海富硒产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并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与当地富硒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参与富硒农产品的种植管理、加工生产、质量检测等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对产业的认知。例如,农业专业学生可在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学习富硒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食品专业学生可在加工企业参与产品研发和生产,掌握富硒农产品的加工工艺。同时,针对庐山西海富硒产业现有从业人员,高校可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可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种植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实践经验,使培训内容更贴合实际生产需求。通过这些举措,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在技术研发方面,产教融合能够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推动富硒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校拥有科研人员、实验设备等科研资源,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熟悉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两者结合可形成优势互补。庐山西海地区可依托产教融合模式,推动高校与当地富硒企业、政府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如富硒产业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围绕富硒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在种植技术研究上,针对庐山西海富硒土壤特性和主要种植作物,开展富硒作物品种筛选与培育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硒富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研究富硒作物的种植技术,包括合理施肥方案、种植密度、田间管理措施等,提高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和积累,确保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稳定在适宜水平。在加工技术研究上,聚焦富硒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新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如富硒大米的深加工技术,可研究开发富硒米粉、富硒米糕等产品;富硒茶叶的深加工技术,可研究开发富硒茶饮料、富硒茶保健品等,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明确高校、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利益,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例如,高校研发的富硒作物种植技术可在当地种植基地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在农户中推广应用;开发的深加工技术可转让给企业,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教融合在品牌推广方面,能够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提升庐山西海富硒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高校在市场营销、品牌策划、新媒体传播等领域拥有专业的师资和学生资源,可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参与富硒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在品牌策划方面,高校可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团队,对庐山西海富硒产业进行调研,挖掘富硒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产品的品质特点以及当地的文化内涵,进行品牌定位和形象设计。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市场,设计品牌名称、标志、包装等视觉形象,突出富硒产品的特色和品质,增强品牌的辨识度。例如,结合庐山西海的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将品牌定位为“生态、健康、富硒”,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包装图案。在市场推广方面,高校可协助当地拓展销售渠道和宣传方式。在线下,策划和参与富硒产品展销活动,如举办富硒产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展示庐山西海富硒产品;组织产品进社区、进商场等推广活动,让消费者近距离了解和购买产品。在线上,利用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工具进行推广,指导企业建立电商店铺,培训电商运营人员;组织学生开展富硒产品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宣传富硒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高校可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对富硒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进行研究和科普,通过学术论文、科普文章、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科学信息,提升品牌的可信度和专业形象。
为确保产教融合在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评估体系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
经济效益评估主要衡量产教融合对富硒产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通过对比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如富硒产业的总产值、销售额、利润、产品附加值等,评估产教融合是否推动了产业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升;富硒产品的市场份额变化,评估其市场竞争力是否增强。社会效益评估主要关注产教融合对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包括富硒产业带动的就业人数变化,是否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评估产业发展是否提高了农民收入;富硒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变化,评估其是否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品牌影响力评估主要考察产教融合对富硒产品品牌建设的效果,如富硒产品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品牌的美誉度,通过消费者评价、市场反馈等评估品牌形象;品牌的市场覆盖范围,评估产品的销售区域是否扩大。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若评估发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应及时调整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产业最新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岗位要求;扩大培训范围,让更多的从业人员接受培训。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效果不佳,需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更有效的成果转化渠道,明确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方式,提高企业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若品牌推广效果不理想,应进一步优化品牌策划,创新推广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通过这样的“评估—反馈—改进”循环,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通过整合高校与地方产业资源,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品牌推广等方面为庐山西海富硒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升级。富硒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庐山西海应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完善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富硒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未兵 , 温辉 , 彭建平 .“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08):14-16.
[2] 陈星 , 张学敏 . 依附中超越 : 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38(01):46-56.DOI:10.14138/j.1001-4519.2017.01.004611.
2025 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产教融合助力庐山西海富硒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5ZB057( 主持人: 孙英,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