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科学方法论视角下浅析白沙宋墓壁画

作者

安苏华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300

中国传承上下五千年,自先秦开始,我国就有了绘制壁画的记载,自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已发掘的墓葬壁画,中国古人一直秉持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各朝各代有着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宋代作为中国古代世俗化程度较高的朝代,墓葬方面也不同于汉代的神异、唐代的等级规整,宋朝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即宋代墓室壁画、随葬品等无一不体现着对“家”的深厚情感与营造。本文旨在以白沙宋墓这一典型范例为切入点,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深入剖析宋墓所蕴含的社会要素及其处理方式,以期揭示出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社会系统的方法论——探究白沙宋墓的历史背景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它超越了人的意志和主观臆断,普遍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联系无时不在,无所不有,联系使得世界成为一个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社会系统方法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揭示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生活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创作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墓葬,作为人们死后的居所,它的营建也必定符合当时人的审美期待,也是当时社会背景、文化习俗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产物。

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尤为繁荣的时代,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就表现了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繁华的状况。这一时期,宋代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市民文化空前繁荣,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觉醒,这种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在墓葬艺术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方法的运用探究了白沙宋墓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白沙宋墓壁画的研究,尤其是“对镜梳妆图”,展现了北宋时期女子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壁画中的细节,如服饰、发饰和动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历史资料相互印证,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重要线索。

以白沙宋墓为例,它位于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北,是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族墓葬的统称,此墓群共计三座,其中白沙 1 号墓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可以确认为北宋时期墓葬,墓内装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壁画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夫妇对坐宴饮图’、‘妇女启门图’、‘对镜梳妆图’等。这些壁画以生动形象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宋代人民世俗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和社会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实践的方法论——探究白沙宋墓中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立足于实践,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章节将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墓室壁画图像的对比,说明白沙宋墓,甚至于所有的墓葬日常生活的表现是人们生前生活的复刻,进而说明古人的“事死如事生”思想。

河南禹县白沙的北宋墓 1 号墓墓室壁画中,一场宴饮的场景被细腻地描绘出来。画面中,高足的桌与椅,以及装饰有水纹的屏风,共同构建了一个典雅的室内环境。特别是那高桌居中,两侧各置一张椅子,椅子前还设有供人蹬脚的脚床子,椅子后则立着屏风,这种家具陈设方式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家居风格。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首先衣架、梳妆镜等各种摆件,经宿白先生考证:

“郑州南门外宋墓壁上砖砌镜台与此相似。按此种镜台当渊源于高镜台。《老学庵笔记》卷四:“今独有高镜台,盖施床則与人面适平也”,这种施于床上的高镜台,其形式约与《正统道藏》本《云笈七签》;卷七十二《内丹明药色》條中所绘的镜台同(正统藏源于元藏,元藏又上因金藏,而金藏本为宋致和藏的补刻版,因疑正统藏所附版画当为辗转摹自北宋《道藏》。”

其次,这样的北宋墓室壁画或砖雕家具图像,在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发现。墓中的主人大多与赵大翁相似,都是未曾担任过官职的地主或殷实之家。这足以说明,高足家具如桌、椅等,在当时的民众中已广为流行。这些图像出现于墓葬之中,传达了古人的“事死如事生”思想。

三、矛盾的方法论——白沙宋墓中的背后内涵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 ,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 , 无时不有。宋代社会矛盾与白沙 1号宋墓之映照。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它既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方针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白沙 1 号宋墓中的“纳税图”壁画,生动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墓主赵大翁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壁画中农民形象所代表的阶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阶层冲突。这种矛盾不仅是宋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北宋朝廷为巩固统治,扶持大地主阶级,使得土地所有制显著向大地主倾斜。在这一过程中,众多自耕农转变为佃农,承担高额地租,生活困苦。而大地主阶层则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实际免税免役的官僚地主所占土地远超纳税土地,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此外,北宋时期还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朝廷每年需向辽、夏、金等国缴纳巨额银绢,这一负担最终转嫁给农民,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的紧张程度。

综上,白沙 1 号宋墓不仅是宋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更是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的深刻记录。

总结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下,探究了有关宋代墓室壁画的内容,通过社会系统方法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白沙宋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白沙宋墓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系统方法论在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即社会系统方法论为我们探究白沙宋墓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深入剖析墓室壁画,能够为我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北宋时代的桥梁。借助对这些壁画元素、风格及内容的钻研,北宋时期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场景、沿袭传承的文化习俗以及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得以清晰呈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还可挖掘出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变革的潜在动力,深度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方法的运用探究了白沙宋墓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白沙宋墓壁画的研究,尤其是“对镜梳妆图”,展现了北宋时期女子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壁画中的细节,如服饰、发饰和动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历史资料相互印证,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重要线索。通过矛盾的方法论,我们探究了白沙宋墓背后所隐藏的宋代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