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蔡徐坤的名誉之战
李睿琦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10119
2025 年4 月,蔡徐坤在几起名誉权诉讼中胜诉。法院认定相关涉事微博账号“超能摄影阳阳”捏造并传播了关于蔡徐坤的不实信息,构成诽谤,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权。造谣者被判决需要公开登报道歉并进行赔偿。
在上述背景下,蔡徐坤于 2025 年 5 月底推出了新歌《Deadman》,标志着他音乐风格的一次显著转变。《Deadman》一经发布,便取得了对于此时的他而言相当亮眼的成绩,作品上线当日直接冲击包括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在内的多个热搜榜单榜首位置,引发了多个相关话题再度成为热点。
蔡徐坤网络评价的“两极反转”,背后涉及到舆论场的情感变化、媒介符号的重塑、受众心理的转变以及平台经济的推动等多种因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主动设置议程:重构公众认知框架
从上述背景介绍不难看出,蔡徐坤及其团队在2025 年的回归中,采取了非常积极的传播策略,主动设置议程,试图重构公众对他的认知框架,具体来看:
·转移议程焦点:蔡徐坤团队通过突出新歌《Deadman》的高质量创作和全新音乐风格,成功将公众讨论的焦点从过去的争议转移至其音乐作品和专业能力上,短时间内便登顶了QQ 音乐等国内主流音乐平台的多个榜单榜首,并进入了iTunes 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前十。这得益于其团队对议程设置的精准把握。
·主动解构负面符号:今年6 月,B 站头部音乐区UO 主“HOPICO”发布了对蔡徐坤的专访,蔡徐坤在专访中一改往日精致形象,素颜出镜,状态看起来松弛淡然。值得 提的是他主动提及并调侃此前在全网大热的“篮球梗”,并表示“能让大家开 娱乐也是 这种 自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蔡徐坤在B 站等平台原有负面符号的攻击性, 人豁达和坦诚的媒介。这一行为,符合戈夫曼的“拟剧论”,即在“前台”主动进行印象管 次采访在B 站获得了巨大关注,数据显示仅在24 小时之内视频播放量就突破了416 万,弹幕数量达27 万,被视为是蔡徐坤及其团队与B 站的“和解之举”。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反差感”与情感消费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对公众人物的情感投入和消费往往呈现出“流动”的特性,《Deadman》发布后,歌曲中“向死而生”的叙事,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受众的情感投射需要。这也致使该作品不仅在粉丝群体中获得了支持,也吸引了更广泛年龄层的听众,实现了“破圈”传播。偶像个人层面,蔡徐坤口碑的“两级反转”也契合了这种情感消费的模式:
·“反差感”的叙事魅力:蔡徐坤从 2018 年开始大热,而真正将其推向风口浪尖的则是 “NBA 形象大使”官宣事件,部分网友认为其形象不符合代言人条件,并对其音乐作品和实力提出质疑。自此之后“黑红”热度不断,可以说是争议频频。而新歌《Deadman》的广受好评,这与过去的评价形成了莫大的反差。从被“群嘲”到被“追捧”的戏剧性变化,本身就构成了极强的“反差感”叙事。这种叙事满足了受众对“逆袭”、“反转”脚本的情感消费需求,被网友戏称为“爽文照进现实”,容易引发关注和二次传播。
·情感投射与认同迁移:蔡徐坤新歌爆火后,部分营销号的二创视频也热度颇高,而一些类似“爽文照进现实”“出国两年半,归来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等夸张词条,也成为反响度颇高的话题,由此看出,包括其粉丝在内的部分受众在蔡徐坤口碑的“反转”过程中,可能投射了自身“渴望打破偏见”“实现自我证明”的情感,而他的变化也为受众的情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和认同的载体。
三、平台流量逻辑与群体极化的嬗变
除去蔡徐坤及其团队对大众认知框架的重构之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逻辑和群体效应在这一“反转”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主要展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流量经济的驱动:此前,蔡徐坤借助“黑红”流量快速打开来了国民认知度,尽管大众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的。当“向蔡徐坤道歉”“黑转粉”等热度话题也成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新的流量密码时,大量内容创作者和普通用户会出于追逐热点的本能参与进来,从而放大和支持“反转”的声音。在B 站、抖音等平台,对于其新歌《Deadman》的众多“reaction”(反馈评价)视频也火爆网络,引发了大量的二次创作。
·群体极化的转向:网络舆论形成群体极化。如果说“鸡你太美”“你干嘛”“巅峰产生虚伪的拥护,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等B 站热门弹幕、热梗是对蔡徐坤的负面评价极化,而当众多 UP 主表现出对其新作的高度赞许时,舆论出现转向苗头也极有可能朝着正面评价的方向极化。“我欠坤哥一个道歉”等热评也逐渐变成后真相时代舆论场新的“狂欢”,加之其粉丝群体持续稳定的支持,以及在关键时刻的集中发力,在各大平台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声量。
总结:
蔡徐坤网络评价的“两极反转”,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其团队在社交媒体时代,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策略,精准契合了受众心理和平台流量逻辑, 主动引导的结果。这个过程揭示了当下网络舆论生态的某些特点:舆论的可塑性、 作用,以及公众人物形象管理的复杂性和策略性。但蔡徐坤案例也体 ”。关于他的道德争议依然存在,仍有部分舆论对此持有负面看法, 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这种“反转”可能是局部的、动态的,并且始终伴随着不同声音的审视和争议。
参考文献:
[1]MCCOMBS M E, SHAW D L.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J]. 舆论季刊, 1972, 36(2): 176-187.
[2] WU S, HOFMAN J M, MASON W A, 等. 谁在 Twitter 上对谁说了什么[C]// 国际万维网大会会议录. 2011:705-714.
[3]FESTINGER L. 认知失调理论[M]. 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57.
[4] HALL S. 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 伦敦: 塞奇出版社, 1997.
[5] JENKINS H.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 纽约: 劳特利奇出版社, 1992.
[6] DUFFETT M. 理解粉丝文化:媒体粉丝文化研究导论[M]. 纽约: 布卢姆斯伯里学术
[7] PAPACHARISSI Z. 情感公众:情感、技术与政治[M].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8]NEIGER M, MEYERS O, ZANDBERG E. 论媒介记忆: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M]// 媒介记忆: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 贝辛斯托克: 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
[9] 蔡徐坤新歌《Deadman》首发数据创纪录[EB/OL]. QQ 音乐, 2025-08-20. https://y.qq.com/
[10] 蔡徐坤商业价值因新歌大幅提升[EB/OL]. 淘宝, 2025-08-18. https://www.taobao.com/
[11] 蔡徐坤粉丝群体数据分析报告[EB/OL]. 微博数据中心, 2025-08-28. https://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