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生物理学习“差生”的归因分析

作者

王仁朴

农安县第四中学 130200

一、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部分学生逐渐成为学习困难群体,即通常所说的“差生”。这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面临诸多挑战,成绩不理想,学习积极性受挫。深入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于理解学生个体差异、优化教学过程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心理因素

(一)畏难情绪

物理学科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从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上都较之前所学学科有较大转变。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物理,面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复杂的物理规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力”这一概念时,力的抽象性让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其本质,部分学生开始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往往还没深入思考就选择放弃,长此以往,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二)兴趣缺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部分学生对物理缺乏兴趣。一方面,物理教材内容虽然贴近生活,但部分教师教学时未能充分挖掘生活实例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导致学生觉得物理学习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若物理课堂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难以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讲解光学知识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定律,而不结合有趣的实验或生活现象,学生很难感受到物理的魅力,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一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物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家长、老师的要求,没有真正认识到物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外在动机难以持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学生很容易放弃努力。例如,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学习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无关,对物理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的意愿。

三、知识基础因素

(一)数学基础薄弱

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紧密相连,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初中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运算、函数图像、几何知识等。例如,在计算速度、密度、压强等物理量时,需要熟练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运算;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常常要用到函数图像来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而,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运算能力差,对函数、几何等知识理解不透彻,导致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遇到困难,影响物理学习的效果。

(二)前概念干扰

学生在正式学习物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形成了一些关于物理现象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但有些则是错误的,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干扰。例如,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这一错误的前概念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相悖。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很难摆脱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出现偏差,增加了学习难度。

四、学习方法因素

(一)缺乏预习与复习习惯

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复习则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然而,许多“差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他们往往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后不及时复习,导致所学知识遗忘较快,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新的物理章节时,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困难;课后又不及时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模糊。

(二)死记硬背,不理解原理

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试图通过记忆物理概念、公式和规律来应对考试。他们不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只是机械地记忆,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记忆欧姆定律时,只是单纯地记住公式 I=RU​,而不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物理意义。当遇到电路变化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三)不善总结归纳

物理知识零散且繁多,需要学生善于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然而,“差生”往往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不能将相似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例如,在学习力学部分时,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不清晰,不能将它们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导致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出现混淆,影响解题能力。

五、家庭环境因素

(一)家庭学习氛围不浓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积极影响。然而,部分家庭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没有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例如,一些家长在家中经常看电视、

玩手机,发出较大的噪音,干扰孩子的学习;或者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约束。

(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有着重要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注重成绩,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相反,另一些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能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导致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六、教师教学因素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很少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对学生关注不够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差生”的关注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更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差生”的提问和困惑不能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导致“差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逐渐失去学习信心。

七、结论

通过对中学物理学习“差生”的多方面归因分析,可以看出“差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兴趣缺失和学习动机不足,知识基础方面的薄弱环节,学习方法的不当,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教师教学中的问题等,都制约着“差生”的物理学习。了解这些归因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关注“差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帮助“差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物理学习成绩,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艳 .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S1):16.

[2] 王小丽 .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中的补差策略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2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