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的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作者

汝世聪

临沂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

引言:道路机场工程质量管理始终围绕航空运输与陆地通行的双重需求展开,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与严苛性。作为飞机起降的核心载体,其道面结构需应对复杂荷载的反复作用,保证整体稳定性、承受航空器的冲击的同时也应维持表面的精细平整度以满足起降精度要求;配套道路则需平衡车辆通行的顺畅性与行人活动的安全性,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上需兼顾耐用性与适应性。这类工程的质量管控贯穿全流程,从地质条件的精准适配到施工环节的毫厘把控,从材料性能的持续稳定到后期维护的及时响应,每个细节都需纳入严密的标准考量。

一、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设计环节的质量隐患

工程设计是质量管理的源头,其合理性与精准度直接决定后续施工的质量基准。部分设计方案在地质条件适配性上存在不足,对特殊地貌如软土地基、岩溶区域的处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施工中出现地基沉降超标等问题。设计图纸细节标注模糊,如桥梁支座的安装角度、机场跑道的排水坡度等关键参数表述不清,易造成施工单位理解偏差 [1]。此外,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存在错位,如设计人员未及时跟进施工现场反馈,对突发地质变化的应对方案更新滞后,设计意图难完全落地。

(二)施工过程的质量隐患

施工阶段是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工艺执行的规范性也会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在路基施工中,压实度控制不到位,局部区域碾压次数不足或碾压机械选型不当,导致路基承载力不均匀;桥梁挂篮施工时,挂篮变形监测频率不足,未及时发现悬臂端的位移偏差,恐引发梁体线性超标;机场道面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措施不规范,覆盖保湿不及时或养护周期不足,造成表面开裂。此外,工序衔接存在疏漏,如隧道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回填不密实,形成空洞,削弱结构整体受力性能[2]。

(三)材料与设备的质量隐患

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基础,其性能稳定性对质量有着关键作用。钢筋进场时,力学性能抽检比例不足,部分批次钢筋的屈服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埋下结构安全隐患。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不合理,砂率过高导致拌合物和易性差,影响浇筑质量。施工设备状态也会直接影响施工精度,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温度控制失灵造成机场道面平整度超标等;隧道盾构机的刀具磨损监测不及时,导致开挖面稳定性下降,亦会增加施工风险。

二、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的质量管理策略

(一)设计阶段的质量管控

提升设计质量需从地质勘察深度与设计方案优化两方面入手。地质勘察应扩大勘探点密度,采用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掌握地下岩层分布、地下水文情况,为设计提供详实基础数据。针对复杂地质区域,可引入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拟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优化基础形式与结构配筋。设计图纸需执行多级会审制度,由结构、地质、机电等专业人员共同审核,重点检查关键节点的构造细节与参数标注,确保图纸表述清晰无误[3]。建立设计交底与现场服务机制,设计人员定期进驻施工现场,解答施工单位的技术疑问,根据实际地质变化动态调整设计方案,保障设计与施工协同。

(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把控需以工艺标准化与过程监测为核心。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细则,明确路基压实、桥梁预制、隧道开挖等工序的具体操作步骤、设备参数与验收标准。路基施工中采用分层碾压工艺,黏性土路段碾压厚度控制在 25cm以内,砂性土路段放宽至 30cm ,碾压速度保持 2.5-3.5km/h ;每碾压 3 层进行一次压实度检测,采用环刀法取样确保压实度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桥梁悬臂施工时可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每 2 小时采集一次梁体标高与轴线偏差数据,当竖向偏差超过 15mm 或轴线偏差超过 10mm 时自动预警,立即暂停施工调整挂篮位置。机场道面混凝土浇筑后,采用薄膜覆盖结合洒水养护,养护周期不少于 14 天,每日 9 时、15 时两次监测表面湿度,保证相对湿度不低于80% 。此外,应建立工序交接检查制度,上道工序完成后,由施工、监理、质检三方共同验收,验收合格签署记录后才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三)材料与设备的质量管理

管控材料质量需贯穿采购、进场、使用全过程。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针对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优先选择具有生产许可证与质量认证的厂家,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质量标准与检测要求。材料进场时严格执行验收程序,核对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送检,检测项目包括钢筋的抗拉强度、水泥安定性等,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入库。施工设备需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每周检查一次温度传感器灵敏度,盾构机每月检测刀具磨损量与液压系统压力,确保设备性能处于稳定状态。此外,对大型施工机械实行操作证制度,操作人员需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一)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

质量追溯需覆盖从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在设计阶段,对设计图纸的版本变更、会审记录等资料进行编号存档,确保每版图纸修改痕迹可查。施工过程中可采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来记录每道工序的施工时间、操作人员、使用材料批次与检测结果,针对隧道锚杆的安装位置、长度与注浆压力等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形成电子档案。材料管理中实行二维码标识制度,每批材料附带包含生产厂家、进场日期、检测报告等信息的二维码,扫码即可查询全流程信息。

(二)强化第三方质量监督作用

第三方监督独立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施工单位自检的不足。项目团队需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随机抽检与专项检测,检测范围包括路基承载力、桥梁结构混凝土强度、隧道衬砌厚度等指标。同时,第三方机构需制定独立检测方案,不受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干预,检测数据直接提交给质量监督部门。建立第三方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对检测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通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四)人员与技术的质量保障

需注重提升质量管理团队的人员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据此,施工单位需制定人员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开展专项培训,如对测量人员重点培训全站仪、水准仪的操作与数据处理,对混凝土工培训配合比调整与浇筑振捣技巧。定期组织技术交底会议,由技术负责人讲解施工方案中的难点与质量控制要点,确保施工人员掌握关键工艺。有条件的单位可引入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在虚拟环境中预演复杂工序的施工过程,提前发现桥梁钢构件吊装顺序、安装精度等潜在质量冲突,并基于BIM 模拟优化施工流程。

结语

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作,需从设计、施工、材料、人员等多维度进行把控。当前工程中存在的设计隐患、施工偏差、材料波动等问题可通过强化设计会审、规范施工工艺、严格材料验收等策略加以解决。相关单位可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与第三方监督体系,以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与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梁睿 , 程龙 , 李青松 . 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中的安全监测与维护技术 [J].时代汽车 ,2025,(14):193-195.

[2] 张延冬 . 新型材料在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12):151-153.

[3] 王 昌 金 . 浅 谈 桥 隧 工 程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难 点 及 技 术 对 策 [J]. 居业 ,2024,(02):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