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薛圣东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15
摘要:足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合训练法作为一种集技能、体能与心理训练于一体的科学训练模式,能促进学生足球专项能力与身心健康的协同发展。本文分析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足球专项水平,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足球教学;组合训练法;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心理素质
前言:
足球运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技术,还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推行技能训练、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组合训练法,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还能增强其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1.技术训练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扎实的基础训练是学生掌握足球技能的前提。足球技术训练应从最基础的颠球、运球、射门等项目开始,通过持续练习,使学生掌握身体平衡、足球控制与精准发力的基本技巧。颠球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足球的感知与控制力,为后续复杂动作打下基础[1]。射门训练强调动作的速度与准确性,需要在掌握球感的基础上逐步加强。运球训练则侧重于步伐协调、控球稳定与传接配合,要求学生在动态中保持球权并快速传递。借助分组对抗、情景模拟、小型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在实际对抗中应用技能的能力。实战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还能锻炼他们在高压环境下的冷静应对与决策能力。教师在设置训练任务时,应有意识地创设多变的攻防局面,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场景中灵活调整战术与技术动作。在组合训练中,核心战术训练同样不可或缺。足球作为一项高度依赖团队配合的运动,单靠个人技术难以取得最终胜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系统教授并反复训练基本战术配合,如前锋突破配合、中场组织调度、后防联动防守等。通过战术演练,使学生熟悉不同位置在攻防转换中的职责与配合方式,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在设计训练内容时,结合实际比赛需求,注重核心战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形成战术意识,提升比赛阅读能力。
2.体能训练
足球作为一项结合有氧与无氧运动特点的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比赛过程中,球员不仅需要长时间在大面积场地内高速奔跑,还要频繁完成急停、急转、跳跃、冲刺等动作,体能消耗巨大[2]。为了适应高强度攻防转换与长时间比赛的需求,高校足球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体能训练。体能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耐力跑,而是要结合有氧耐力和无氧爆发力的综合提升。借助耐力跑、间歇跑等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同时辅以负重训练、短距离冲刺练习等方法,提升学生的速度、力量与爆发力。在高校足球体能训练过程中,合理把握训练量与强度的关系至关重要。过量或过度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身体疲劳、伤病隐患,反而不利于体能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和训练阶段,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中要注重平衡基础耐力训练与专项技术动作体能分配,如合理安排颠球、射门、运球、传球等动作中对体能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在比赛中根据不同动作分配体能资源,既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力量,也能保持整体比赛节奏的稳定。
3.心理训练
在足球比赛中,心理状态对运动员的临场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正式比赛,高校学生常常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波动,影响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赛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平和的精神状态。训练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多压力,采取减压训练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积极心理暗示、小组讨论交流等,帮助学生释放心理负担。自信是足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心理支撑[3]。在比赛中持续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与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坚定信念。对于局势不利的情况,应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而不是相互指责,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及时的正面激励和情绪疏导,帮助学生在逆境中保持斗志,提升抗压能力,激发潜能。比赛结束后,无论胜负,及时总结反思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获胜时,引导学生保持谦虚心态,客观分析成功的经验,防止自满情绪;而在失败时,则更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结果,帮助学生寻找失利的原因,总结不足与改进方向。教师和教练应组织学生进行赛后复盘交流,让每位队员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既反思个人表现,也探讨团队配合与战术执行中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技能、体能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通过科学编排、因材施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足球竞技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深化组合训练法的应用,不断优化训练方式,推动足球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学皊,薛建新,谢群.高校足球课堂颠球技术的教学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5,(03):92-94.
[2]冯小东.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足球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体育风尚,2025,(03):71-73.
[3]余强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拳击与格斗,2024,(2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