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陈小宇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243000
摘要:随着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合同管理面临的法律风险也相应增加。有效的合同管理不仅涵盖了合同条款的管理,还要严格审查合同主体。本文通过分析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严格的主体审查、细化条款约定、强化过程监管,以及建立协调机制,验证了其在预防和解决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中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法律安全。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引言:随着全球工程项目的增多与扩大,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亦日益显著,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合同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对法律风险有更深入地理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研究者需明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为工程管理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南,以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内容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仅是简单的合同保管,而是包含了合同签订、履行、变更、争议解决等环节,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合同管理的前提是重视合同,推崇建设合同为“建设宪法”,进而把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帮助施工企业提升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故此,合同管理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全面、严密、适变、通达的优良合同,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等多个主体,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将会依据具体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要求,采用专业手段组织和指导工程合同关系的协调发展。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主体多元复杂,协调难度较大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所面对的主体是多元复杂的集合体,这使得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多个独立的法人、自然人等,并需要兼顾投资者、设计师、承包商、供应商及政府机构等的利益和关系。每个主体都有其自身的法律地位、经济利益和操作方式,也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主体的多元复杂性,在合同履行中,不同主体的期望有所不同,承担的角色不尽相同,延伸责任和对合同的期望、解读等也会有很大区别。因此,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协调风险,当多元主体的利益差异过大,就会容易引发法律争议和纠纷,当合同条款对责任和义务的规定划分不够明确,则会导致合同执行中的误解、冲突等,合同条款难以被正确理解和公平执行,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二)条款适变不易,理解容易偏差
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合同条款的适应性和明确性至关重要,但是在合同管理实践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这就很容易引发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可能由于设计调整、成本变动、工期延误等出现风险。过于灵活的条款可能导致解释上的多样性,而过于具体的条款则可能在未来的实际执行中显得过于僵硬,无法适应项目的变动需求。合同条款的理解偏差也是造成法律风险的一个常见问题,由于不同的合同主体背景、专业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不同,可能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对同一个条款给出不同的阐释方式,理解偏差的解决方式出现问题之后,可能会在合同执行时出现不当之处,进而引发争议,合同条款的透明度不足。
(三)管理环节众多,风险难以把控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涉及环节众多,从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到执行、修改及终止,每个环节都潜藏着不同的法律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环节较多,带来了复杂的问题,参与者的理解步骤和执行力度等存在差异,又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引发对应的管理问题,进而有产生法律纠纷的可能。合同起草阶的色问题体现在条款不够完善、含糊不清等问题,如果对合同的审批环节未达到标准,可能会引发法律层面的安全隐患。合同的签订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是签约程序不符合法律规范等,进而在合同执行阶段会面临管理意见不一致等问题。合同执行阶段的潜在问题较多,项目的实际进展可能与合同条款预设的情况出现偏差,如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可能会出现合同调整、终止、解除时的系列问题,会出现由于合同管理不善而引发的诉讼等额外法律成本。
三、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常见防范措施
(一)严格主体审查,确保资格合法
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主体审查,确保所参与到合同的主体具备必要的营业资格和行业资质,从而能够有履行合同的专业能力。通过对合同各方的资格进行详细审查,可以有效预防因资格不符引发的合同无效问题,减少因主体不合法或资质不足而导致的项目延误和经济损失。这种针对合同主体的审查过程包含众多规范,需要核验各方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财务状况以及历史履约记录等,以确保各方都能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
以“某市政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合同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主体审查措施,以确保所有承包商和供应商都具备合法的营业资格和相应的行业资质。在项目启动初期,管理团队就已经要求承包商递交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按照审查格式提供资质证书资料,列出过往工程案例等。专门的项目审查小组将会对提交的文件进行详尽审核,并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审查过程中,审查小组发现其中一家受欢迎的承包商虽然提供了众多成功案例,但其资质证书即将过期,且未能提供更新中的任何证明,基于风险控制原则,暂时将该承包商排除直至重新提供更新后的资质证明。项目管理团队对其他承包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背调,与合作业主等进行交流,确保承包商的财务状况稳定、专业资质扎实。对合同主体的审查行为,不仅确保了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和资质的充分性,也防止了因资质不足可能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或法律纠纷。项目最终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合同争议,有效地展示了严格主体审查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笔者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还通过案例分析具体探讨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提升工程项目的法律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合同管理的其他维度,如技术、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希望本研究能为工程项目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22):37-39.
[2]赵德胜.公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变更索赔措施研究——以几内亚CMD项目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22,7(01):168-16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