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邹鑫铭

湖北省武穴市第四实验中学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意蕴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时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启蒙期,体育课程不仅肩负强健体魄的使命,更内蕴深厚的德育价值。借助体育活动培育学生的规则观念、协作能力与抗挫折品质,是实现体质增强与精神成长双重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体育德育实践尚存诸多薄弱环节,亟需探索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4]. 毛振明、于素梅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21: 105-112.[5]. 王健、黄汉升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 [J]. 体育学刊 ,2020, 27(3): 1-6.

二、体育德育融合的育人价值阐释

(一)助推身心协同发展

体育训练中的体能挑战为磨砺心理韧性提供了实践场域。以耐力跑为例,学生超越生理极限的历程,亦是其意志品质与自信心同步强化的过程。良好的道德素养能维护和谐有序的运动环境,减少冲突行为,构筑身心互促的良性循环。

(二)涵育基础道德品质

集体性体育项目具有天然的德育基因。在篮球、接力等团队活动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达成共同目标,逐步生成集体荣誉感;对竞赛规则的严格遵守,则引导学生领悟公平竞争真谛,养成尊重对手、恪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三)践行素质教育内核

德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偏重技能训练的局限。这种模式促使学生在习得运动技能的同时,实现道德认知与行为准则的协调发展,高度契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现实困境剖析

(一)育人理念存在偏颇

受传统评价导向影响,部分教师过度聚焦体能测试数据与技能达标率,弱化了对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认知。学校层面缺乏专门的德育成效评估机制,制约了教师开展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策略滞后性突出

当前德育渗透多停留于灌输式说教,未能紧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阐释团队精神时,未依托拔河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导致德育内容与运动实践割裂,学生参与意愿不足。

(三)目标整合深度欠缺

教师对体育项目蕴含的德育价值挖掘不充分。如在体操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精准度,忽视对学生专注品质与审美素养的培育,削弱了技能教学与品德培养的协同效能。

四、融合路径优化策略

(一)构建分层德育目标体系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递进式目标:

低学段:侧重秩序感与纪律性培养(如队列练习建立规范意识)

高学段:关注竞争心态调适与抗压能力提升(如竞技活动中引导理性看待胜负)

(二)创新教学方法载体

1. 情境嵌入法:设计生活化运动情境(如将障碍跑模拟为“应急任务”),在协作挑战中培育责任担当与应变力。

2. 典范引领法: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榜样案例(如游泳课讲述残奥选手奋斗事迹),激发进取精神。

3. 项目驱动法:通过小组竞技、协作闯关等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悟团队价值。

(三)深化体教融合机制

深度解析运动项目德育特质:武术教学强调“习武先习德”涵养谦逊品格,足球规则实践培育契约精神。

教师需敏锐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如即时肯定比赛中的文明礼让行为),强化正向行为引导。

(四)完善多维评价机制

建立涵盖品德表现的综合评价框架

评价维度:合作倾向、规则遵守度、自我超越意识

实施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方联动

结果应用:纳入学生发展档案,形成育人闭环

五、结语

推动体育与德育的深度整合,是顺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通过革新育人理念、创新教学实践、优化评价体系,能够充分释放体育课程的育人潜能。未来需持续探索科学性与适配性并重的融合模式,为培育身心强健、品德优良的时代新人提供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 [M]. 北京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19: 158-163.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3]. 潘绍伟 、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