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说文解字》中厨具词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作者

李雪峰

西南科技大学

一、说文解字中厨具词的收录情况及考证

《说文解字》乃中国历史上首部字书巨著,由东汉时期的许慎编纂而成,亦标志着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内容详实的字典的诞生。书中收录的关于厨具类词汇的记录,不仅为深入探究汉语词汇系统内部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素材。

关于厨具类的词,《说文解字》中收录较少,主要有贞、鼎、鬲、甑、甗、爨、豆、匕、壶、簋。

鼎,《说文·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鬲,《说文·鬲部》:“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漢令鬲从瓦厤聲。郎激切

匕,《说文·匕部》:“匕,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松。凡匕之属皆从匕。

甑,《说文·瓦部》:甗也。从瓦曾聲。,籒文甑从䰜。子孕切。

爨,《说文·爨部》(cuan51),齊謂之炊爨。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内火。凡爨之屬皆从爨。,籒文爨省。七亂切

豆,《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

簋,《说文·竹部》:“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壶,《说文·壶部》:“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像其盖也。凡壶之属皆从壶。

(二)《说文解字》中厨具类词考释

鼎,本义是古代烹煮使用的器物,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于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者制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鬲,在《说文解字》中是一种圆口,像鼎一样有三足,内部中空,用于加热炊煮的厨具。《说文解字·鬲部》:「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

匕,《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有提到匕:“先主方食,失匕箸。”这里的匕指羹匙。

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昱 爨,原为动词,为烧火做饭的意思。爨,炊也。——《广雅》,后活用为名词,为炉灶。张炎的《风人松》中提到:“翻怜爨下劳薪。”,这里的爨就是炉灶的意思

豆,本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豆”字如图,非常形象的表现出器皿的形状,如《诗·大雅·生民》中“卬盛于豆。”。

簋,会意字,从竹,从皿,从皀。本义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如《仪礼·公食礼》中的“宰夫设黍稷六簋”。

壶 ,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壶形。本义是古代盛器,如《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国子执壶浆。

二、厨具词演变与发展研究

《说文解字》作为东汉时期编纂的一部里程碑式字典,广泛收录了汉字及其丰富的古文字形体,其中不乏与厨具紧密相关的词汇。在探讨这些厨具词汇的整体字形演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① 象形到抽象的转变:许多早期汉字是象形字。随着时间的发展,符号化增强。②简化趋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和楷书,汉字经历了持续的简化过程。③结构重组:部分厨具字在演变中发生了结构上的调整。比如“釜”,它的早期形态可能更注重表现器物的具体特征,如 ,而后来则更多地依赖于部件组合的方式表达意义 ,即通过增加声旁或意旁来构成新字,既保持了原有意象又便于识别与记忆。

同时,词汇在实际运用中的形态与意义均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以《说文解字》中“贞”的演变为例。“贞”由“卜”与“贝”构成,本义专指占卜的结果。随着历史的演进,“贞”的内涵逐渐丰富,不仅保留了占卜的原始含义,还进一步引申出忠诚、坚定等抽象概念,如“坚贞不屈”等词汇中的使用。

三、厨具词的传承与其消亡原因探究

(一)厨具词的传承

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主要用于煮肉或调和五味之用。在《左传·昭公三年》中有记载:“故天子有三台:玄圭、苍璧、黄琮;诸侯有两伯:玉爵、金鼎。”

釜:古代用来煮食物的锅。《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甑:古代一种蒸饭的炊具。《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作瓦釜甑,以便民用。”

镬:大型的煮食用具,类似于现代的大锅。《周礼·天官冢宰》记载:“亨

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刀:切割食材的工具,在中国古代厨房中非常重要。《礼记·内则》中描述“膳膏臊,煎诸苏,若有疾风,则大烹牛羊,加匕首于馔上。”

(二)厨具词消亡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概念所指称的事物( 行为等) 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即为消亡,例如: 簋,会意字,从竹,从皿,从皀。本义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但是这个事物当今社会中已经消失了,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

2. 语言动因

厨具词汇的消亡除了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外,还存在一定的语言学动因。例如,某些特定的传统厨具如“鼎”可能被现代多功能厨具“电饭锅”代替,且大量外来语和借词进入汉语系统。如“blender”(搅拌机)、“oven”(烤箱)等,这些新词汇可能替代了传统厨具词汇的部分功能和含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说文解字》厨具词的分析,厨具词汇的消亡不仅受制于外部的社会环境变化,还与其内在的语言特性密切相关。简化的趋势、外来语的影响、语义的演变、语言习惯的变化以及标准化的要求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哪些厨具词汇能够在语言的发展长河中留存下来,哪些则会最终走向消亡。我们可以看出《说文解字》厨具词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新事物的产生伴随着新词的生成,人们的书写习惯改变着词的书写形式,同时《说文解字》厨具词的发展与语言系统内部变化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 曹守平 , 刘冬青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家具类词计量研究 [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28(02):47-51.

[2] 李香平 . 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新说文解字”评述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2):31-34.

[3] 李国英 .《说文解字》研究的现代意义 [J]. 古汉语研究 ,1995,(04):18-22+40.

[4] 李哲 . 近四年来《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 [J]. 今古文创 ,2024,(44):130-132.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4.033.

[5] 刘绪晶. 中国古代儒家“和”观念研究[D]. 山东大学,2016.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7] 许慎原. 汤可敬,撰. 说文解字今释[M]. 长沙:岳麓书社,1997.

[8] 赵晶 .《说文解字》几案类词与中国古代家具发展演变研究 [J]. 汉字文化 ,2024,(17):184-187.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17.009.

周祖谟 .《说文解字》概论 [J]. 中国文化研究 ,1997,(01):64-72+148.

姓名:李雪峰了(200101-)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重庆

职称:无

单位:

学位: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