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脆弱性分析与应对策略
杨秀金
北京卓识网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50014
摘要: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然而,其复杂的网络架构和多样化的设备连接,使得网络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剖析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在设备、网络、系统、数据及管理层面的脆弱性,从技术防护、管理优化、政策保障等维度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旨在为构建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脆弱性分析;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了工业数据的实时流动与深度分析,推动了生产模式的变革与效率提升。然而,工业互联网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因其融合 IT(信息技术)与 OT(运营技术)的特性,打破了传统工业控制系统的封闭性,暴露出诸多网络安全脆弱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脆弱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工业经济安全运行、维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脆弱性分析
2.1 设备层面脆弱性
工业互联网中大量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智能终端等设备,这些设备普遍存在安全防护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老旧设备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网络安全需求,缺乏基本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加密机制,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突破口。据相关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设备平均漏洞修复周期长达120天,远高于普通IT设备的30天。此外,部分设备采用私有通信协议,与标准网络协议兼容性差,难以实现统一的安全管理和监控。
2.2 网络层面脆弱性
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融合了企业内网、外网、云端网络等多种网络环境,网络边界模糊化增加了安全防护难度。传统的防火墙等边界防护设备难以有效应对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和横向渗透。在网络通信协议方面,工业互联网中仍广泛使用 Modbus、OPC等传统工控协议,这些协议设计时主要考虑功能性和实时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机制,如数据完整性校验、抗重放攻击等,攻击者可利用协议漏洞进行数据篡改、伪造指令等攻击。
2.3 系统层面脆弱性
工业互联网系统涵盖工业控制系统、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多种类型,系统层面的安全漏洞较为突出。工业控制系统软件通常具有专业性强、更新周期长的特点,开发商对漏洞修复的响应速度较慢。云计算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面临着虚拟化安全、租户隔离不足等问题。虚拟化技术的漏洞可能导致虚拟机逃逸,使攻击者能够访问宿主机或其他虚拟机的数据。
2.4 数据层面脆弱性
工业互联网中数据种类繁多,包括生产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用户信息等,数据安全面临多重威胁。在数据采集环节,传感器等设备可能因安全防护不足导致采集数据被篡改或伪造,影响生产决策的准确性。数据传输过程中,若未采用加密措施或加密算法强度不足,数据可能被窃取或监听。数据存储环节,数据库缺乏访问控制和审计机制,可能导致内部人员越权访问或外部攻击者窃取数据。
2.5 管理层面脆弱性
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管理涉及人员、制度、流程等多个方面,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是重要隐患,工业企业员工对网络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容易因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件,如随意点击钓鱼邮件、使用弱口令等。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企业未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漏洞管理制度、人员访问管理制度等,导致安全防护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安全管理流程不顺畅,在设备采购、系统部署、运维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的安全评估和审核机制,使得安全隐患在早期阶段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3.1 强化设备安全防护
加强工业设备的安全设计和研发,在设备出厂前集成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安全功能,从源头提升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对设备的采购、部署、运行、更新、报废等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定期对设备进行固件升级和漏洞扫描,对于无法升级的老旧设备,可采用安全网关、防火墙等外接安全设备进行防护。推动工业设备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和安全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具有安全机制的新型协议,如 OPC UA over TSN(时间敏感网络),提高设备间通信的安全性。
3.2 优化网络安全架构
构建分层分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根据工业互联网的功能和业务需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如生产控制区、办公管理区、云端服务区等,在各区域之间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安全设备,实现区域间的安全隔离和访问控制。加强工业互联网边界安全防护,采用零信任架构,摒弃传统的“信任内部网络”的安全理念,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持续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和用户能够访问网络资源。针对无线通信网络,采用 WPA3 加密协议、双向认证等技术,加强无线信号的安全防护,同时部署无线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和防范无线攻击。
3.3 提升系统安全性能
工业控制系统开发商应加强软件安全开发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引入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到发布和维护的各个阶段,全面融入安全要素,减少软件自身的安全漏洞。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应加强虚拟化安全和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微分段技术实现虚拟机之间的安全隔离,利用数据加密、数据脱敏等技术保护数据在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建立系统漏洞应急响应机制,及时跟踪和处理系统安全漏洞,对于关键业务系统,可采用热补丁技术,在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漏洞修复。
3.4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在数据采集环节,对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安全认证,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 SSL/TLS 加密协议、量子加密等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数据存储方面,建立完善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最小权限原则,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同时加强数据库审计,实时监控数据访问行为。对于敏感数据,如用户隐私信息、核心生产数据等,采用数据加密存储和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加强工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遵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法规,建立数据跨境安全评估机制,确保数据合规流动。
四、结论
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网络安全脆弱性也给工业生产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及管理层面深入分析了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并从技术防护、管理优化、政策保障等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化,需要持续加强安全技术创新,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行业协同联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为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的全球性挑战,推动建立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秩序。
参考文献:
[1]张雅美,秦婧文.工业互联网技能型人才创新素养培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5, (09): 100-102.
[2]蒋若翔,高志勇,李许增,等.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规划架构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5,(04):11-14.
[3]戴怡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气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发策略研究 [J].自动化应用,2025,66(05):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