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中的公路交通系统优化与综合管理策略
刘文杰
临沂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罗庄区中心 山东 临沂 276000
一、引言
省道、乡道及桥隧作为公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串联产业园区与消费市场的 " 血管 ",在促进城乡物资流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出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与使用年限的增加,现有公路基础设施面临着老化加速、养护压力增大、安全风险凸显等挑战。当前,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养护、管理机制分散、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导致公路通行效率下降、安全隐患增多,制约了交通工程服务效能的发挥。因此,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模式、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已成为交通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省道、乡道及桥隧的管理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与管理策略,为提升公路交通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提供新思路。
二、公路基础设施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2.1 道路与桥隧设施老化及功能不足
在省道与乡道网络中,部分路段建设年代较早,受当时设计标准与施工技术限制,难以适应当前交通流量(尤其是货运车辆)的增长需求。路面开裂、沉降、坑槽等病害频发,不仅降低通行舒适度,更增加了交通事故风险。桥隧设施方面,部分桥梁存在支座老化、梁板裂缝等问题,隧道衬砌渗漏水、照明系统失效等现象也较为常见,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性。此外,乡道的等级偏低,部分路段宽度不足、缺乏错车道,难以满足城乡客运与货运的协同发展需求。
2.2 建设养护机制不健全
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养护存在 " 重建设、轻养护 " 的倾向,养护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 —— 省道养护资金相对有保障,但乡道养护常依赖地方财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落实常态化养护。养护管理机制分散,交通部门与乡镇政府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部分乡道路段出现 " 失管 " 现象。同时,养护作业多依赖传统人工方式,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养护团队,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不足,往往等到病害严重时才被动修复,增加了后期养护成本。
2.3 安全管理与应急能力薄弱
桥隧设施的安全监测体系不完善,多数省道桥梁未安装实时监测设备,仅依赖定期人工检测,难以及时发现结构变形、荷载超限等风险。乡道的安全设施(如护栏、标志标线、照明)缺失或损坏严重,在恶劣天气(暴雨、大雾)下通行安全隐患突出。此外,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面对路面塌陷、桥隧病害等突发事件时,部门间协同处置效率低,易导致交通中断时间延长,影响群众出行与物资运输。
三、公路基础设施优化策略
3.1 科学规划与升级改造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流量特征,对省道、乡道网络进行系统性规划:省道应重点提升通行能力,结合货运需求优化线路走向,增设港湾式停车带与应急车道;乡道需强化与省道、县道的衔接,对人口密集村屯路段进行拓宽改造,增设错车道与安全护栏,提升城乡联通效率。桥隧改造方面,对技术状况评定为三类及以下的桥梁实施加固工程,更换老化支座、修补结构裂缝;隧道需升级通风、照明与消防系统,确保通行安全。改造过程中应融入生态保护理念,避免破坏沿线自然环境,乡道路段可采用 " 就地取材 " 的施工方式,降低建设成本。
3.2 推广智能化养护与预防性技术
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提升养护精准度:在省道关键路段与重要桥隧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如路面状况传感器、桥梁位移监测仪),实时采集路面温度、结构变形等数据,通过云端平台实现病害预警。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对省道的路面病害在早期阶段采用微表处、裂缝密封等工艺,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乡道养护可结合 " 小修保养 " 模式,定期开展路面清扫、坑槽修补等日常作业,避免病害扩散。同时,组建专业化养护团队,配备小型养护机械(如路面铣刨机、小型摊铺机),提升乡道养护的效率与质量。
3.3 强化桥隧安全管理
建立桥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设计阶段严格执行最新规范,确保桥隧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施工阶段加强质量管控,重点监督混凝土强度、钢结构焊接等关键环节。运营阶段实施分级监测 —— 省道桥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业检测,乡道桥梁每年至少一次外观检查;隧道每月检查通风、照明与消防系统,确保设备完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桥隧,及时设置警示标志并实施限行措施,同步推进修复工程,坚决杜绝 " 带病运行"。
四、公路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策略
4.1 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明确交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养护企业的权责划分:交通部门负责省道及重要桥隧的建设、养护与安全监管;乡镇政府承担乡道的日常养护与安全设施维护责任,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享公路状况、养护计划、交通流量等信息,协调解决资金分配、应急处置等问题。例如,交通部门与财政部门协同制定养护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乡道养护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开展桥隧突发事件演练,提升协同处置能力。
4.2 创新多元化资金与管理模式
拓宽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在省道养护中引入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护作业,通过特许经营方式保障企业收益;乡道养护可探索 " 政府补贴 + 村集体自筹 + 社会捐助" 的多元资金模式,鼓励沿线企业、村集体参与养护。同时,推行养护市场化改革,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专业化养护企业,明确养护标准与考核机制,将养护质量与费用支付挂钩,提升养护服务效率。
4.3 加强社会参与与监督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 " 路长制 " 将省道、乡道的养护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公开监督电话与二维码,鼓励群众举报路面病害、设施损坏等问题。定期开展公路状况公示,通过政府官网、乡镇公告栏发布省道与乡道的养护计划、完成情况及桥隧安全等级,接受社会监督。此外,邀请沿线村民、货运企业代表参与养护质量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养护企业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养护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五、结论
省道、乡道及桥隧的优化与综合管理是提升公路交通服务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与升级改造、推广智能化养护技术、强化桥隧安全管理,可有效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而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创新多元化管理模式、加强社会参与,则是确保公路系统长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普及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将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同进步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参考文献
[1] 宋晓娟 . 复杂地质条件下公共交通工程质量管理难点与突破 [J]. 人民公交 ,2025,(06):151-153.
[2] 彭锦志 , 冉启兵 , 倪天晓 , 等 . 公共交通工程公共集散空间消防难点解决思路探讨 [J]. 安全 ,2023,44(08):75-80.
[3] 余晓燕 . 麒麟科技创新园快速公共交通工程上跨铁路转体 T 构空间受力分析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03):8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