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创新研究
张舒婷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179
一、数字化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积极影响
控制环境的优化是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最根本的影响。上市公司传统的组织结构正向去中心化、扁平化和无边界化的网络结构转变。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通过自动化流程、智能决策和实时数据分析,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进行业务运作。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使跨部门合作更加便利,提高员工凝聚力,简化决策流程,让基层员工参与到公司决策中,点燃员工工作热情,有效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在风险评估层面,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实现了风险预警的动态化和精准化。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使企业能够实时采集、分析海量内外部数据,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点,及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增强风险控制成效。此外,数字化背景下,内部信息趋向集成化,打破了外部信息壁垒,上市公司员工可以通过网络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变化,实时监控业财数据,达到全面监督。
二、数字化背景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创新策略
(一)构建智能内控体系,灵活应用信息技术
构建智能化内控体系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可以简化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模仿人脑思考,全面分析企业运营数据,从数据变化中发现发展趋势,定位异常的交易活动,便于明确责任人。同时,智能化内控体系中,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一个风险预警机制,设置数据变化、交易异常阈值,作为风险指标,一旦逼近或超出风险指标,系统自动发出预警,弹出警示窗口,便于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处理,防止问题扩大化;引入新技术,提高业务流程控制效果。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发挥非侵入性、规则驱动、易部署、可扩展性功能,用软件机器人模拟人类执行重复性的任务,达到自动化处理 [1]。利用软件机器人代替财务部门员工完成财务票据审核、录入工作,代替生产部门员工完成供应链数据录入、生产报表汇总工作,代替人力资源部门完成员工入离职流程记录、薪资计算工作等,减轻员工工作负担,使员工可以专注于客户沟通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发挥分布式账本、信息加密功能,对重要的交易数据进行加密操作,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信息不可篡改特点,防止不良分子窃取数据资料。
(二)加强数据安全管控,制定风险防范制度
数字化背景下,数据是公司生产、制造、财务、客户服务等工作的关键,加强数据管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安全管控效果。对此,上市公司可以面向数据采集分析、存储使用等环节,将数据安全职责具体到公司各部门、人员身上,并根据员工所处部门工作方向、工作岗位设置数据访问权限,未经授权无法跨级查看数据,防止数据泄露;在技术层面,引入数据加密技术,按照数据情况将其分类,逐步提高加密层级,保证传输安全。建立数据备份机制,采用云备份的方式,同步、异地保存关键数据,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可以从云备份中调取数据,快速恢复。还可以针对数据丢失、破坏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网络硬件故障等情况。针对前者,构建两地三中心架构,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子公司建立灾备中心,实现数据库与存储同步,针对后者,定期检测、升级网络硬件设备,搭建防火墙等;制定风险防范制度,上市公司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人员安全培训、安全情景演练,悬挂数据安全宣传标语,从思想与行为上改变员工,营造数据安全文化环境[2]。
(三)调整组织用人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参与,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内控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最终依赖于人才能力和组织文化的匹配。上市公司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变革:
人才结构优化方面,企业需制定数字化人才专项规划。一是建立复合型人才发展通道,鼓励财务人员学习数据技能,技术人才了解内控知识;三是面向高校优秀毕业生、有一定工作数字化内控工作经验的人员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制订高校毕业生实习计划,与科研有关机构合作,寻找优秀人才 [3]。
组织架构重组方面,企业应打破传统部门壁垒,组建跨职能的数字化内控团队。设立“数字化内控中心”,整合 IT 部门与内审部门资源,负责系统运维、模型开发和风险监控等职能,显著提升内控响应敏捷性。此外,推行“敏捷小组”工作模式,针对特定风险项目组建临时团队,项目完成后解散,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激励机制创新方面,企业应将数字化内控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提出有效优化建议或成功实施数字化项目的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全员参与内控改进的组织氛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新入职员工,开展数字化技术助力公司内部控制的讲座,拓宽员工视野,端正员工态度。鼓励员工参与行业研究讨论会,并在交流中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员工综合能力。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个针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数字化内部控制人才队伍。
(四)关注法律法规变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数字化背景下,上市公司需要在法律法规与行业监管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合规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技术赋能。上市公司应建立一个法律法规跟踪机制,设置合规管理部门,该部门员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国内外关于企业和数字化的法律法规变化信息,做好变化动态整理,为上市公司上级部门制定管理方案、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4]。企业内部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为员工解读最新法律与监管政策,各级员工共同参与;优化调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在制定业务推进方案时,考虑各省市政策,以免出现违规操作增加法律风险概率。也可以派遣骨干员工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会议,站在上市公司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议,讲述所在公司在实际内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监管政策制定带来助力;关注企业自律规范与跨国运营时需要遵循的规则制度,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交流,探讨行业数字化转型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行业发展环境,做到合规管理,树立好的社会形象。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浪潮下,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应意识到内控创新的必要性,转变管理思想,创新工作方法,用制度、技术手段应对各类挑战。构建智能化内控体系,引入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面向全体员工开展全方位培训,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关注法律法规动态变化,规避法律风险,为上市公司内控模式创新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剑锋 , 余国明 , 王志华 , 等 . 内控、风险、合规“三合一”数字化管理模式 [J]. 国企管理 ,2024,(10):108-115.
[2] 张传兵 , 王希龙 , 丁慧平 . 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机制和作用——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 [J]. 铜仁学院学报 ,2023,25(06):84-94.
[3] 赵茂 , 求汝钰 , 杨岗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 [J]. 现代金融 ,2023,(12):3-10.
[4] 张晓辉 , 林煜 , 崔翔宇 . 上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J]. 长春大学学报 ,2023,33(1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