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实践探索
陈红芳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213000
引言: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21 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信息科技教育正从“技术操作”向“素养培育”转型。然而,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仍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思维、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参与度不高。项目化学习具备“做中学”的特质,被认为是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能通过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显著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针对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师可以构建信息素养导向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为新课标落地提供相应的支持,以此丰富信息科技教育的手段。
一、项目化学习概述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项目实践来促进学生学习。其核心特征包括:以驱动性问题引领学习过程,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强调团队协作与实践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经历项目规划,设计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思维,以此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优化当前的教学效率,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有效推进教育改革持续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二、信息素养导向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目标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构建“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在知识技能维度,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化工具操作、理解算法基础、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在过程方法维度,重点培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计算思维和基于项目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情感价值维度,着力塑造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意识与终身学习理念。目标实施侧重于基础认知、学习兴趣、问题解决、伦理判断、综合素养等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需要遵循“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既注重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落实个性化教育,最终实现从技术操作到素养培育的转变,能够为数字时代培养具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意义
(一)促进深度学习与能力发展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源。当学生具备强烈学习动机时,能够更持久地保持注意力,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本质。研究表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中表现出更显著的深度学习特征:他们不仅掌握操作技能,更能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在项目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科技中蕴含了有关编程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利于学生主动尝试复杂的算法,主动调试和改正错误,这种过程将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抗挫折能力。同时,动机激发有助于形成学习、成功体验、更强动机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快速,持续的学习动机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数字化挑战。
(二)提升教学效果与课程质量
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当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游戏化设计等方式激发动机后,学生参与度将显著提升。根据调查了解,采用动机策略的班级,课堂任务完成率将得到有效提高,作品创意性评价优秀率也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动机激发能够使教学从教师驱动转向学生主动,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项目式学习进行有效的运用,帮助学生完成感兴趣的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协作攻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能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此外,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减少课堂管理压力,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设计,形成动机激发、主动学习、教学相长的优质生态,以此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三)助力核心素养与人格发展
动机激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信息科技学习中,被恰当激发的动机能够转化为对技术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态度。当学生在完成相关的学习项目时,能够获得成就感,强化其创新自信,在解决信息伦理困境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这种内在驱动比外在奖惩更能促进素养的内化。而且,小学阶段具有良好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术伦理判断力。更重要的是,动机激发关乎健全人格塑造,有助于学生在克服编程困难中培养相应的毅力,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共情,这些品质远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在数字化时代,通过动机培养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理性态度和持续学习热情,是信息科技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四、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
ARCS 动机模型强调,当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高度相关时,能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兴趣。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杜威“做中学”理念,创设真实的情境,将生活化情境导入教学,实施项目化学习,将有效激活学生的前认知经验。这种不同于讲述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标的角度实施的,能够使学生在已经具备经验中,更加快速、高效的学习小学信息科技,激发学习动机,掌握相关的信息素养。
以苏科版三年级《认识数字身份》为例,教师可以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以及校园人脸识别和食堂扫码支付设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数字身份进行基础的认识。随后,开展“我的数字名片”项目教学,让学生设计基础的数字名片信息,要求其中包含学号、班级等。这种通过真实场景构建的具象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思考、操作、运用等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强化,将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游戏化激励机制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游戏化元素能同时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需求。项目化学习模型通过游戏化项目的即时反馈和适度竞争,可显著提升学习参与度,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基于信息素养为导向,运用游戏化设计使枯燥的技能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使学生感受信息科技的魅力。
以苏科版三年级《在线信息的搜索》为例,教师可以实施“信息寻宝之旅”项目游戏,让掌握基础关键词搜索的学生获得一星;掌握多关键词组合搜索的获得二星;能够辨别信息真伪的获得三星;星星获得最多的人,可以兑换“搜索大师”的勋章。教师可以每周更新“寻宝战队”的排名,完成所有任务可解锁神秘奖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平均搜索尝试10.2 次,信息筛选准确率提高 65% 。这种能够激发学生挑战欲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挑战高阶任务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方式,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素养,完成游戏任务。
(三)跨学科项目整合
跨学科项目整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 STEAM 教育理念,强调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多重联系时,能有效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项目化学习研究表明,跨学科整合能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支架,满足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需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基于数据搜集与分析天然具备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优势,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跨学科项目整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将有效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
以苏教版四年级《数据的搜集》为例,教师可以开展“校园植物观察家”跨学科项目。要求学生先观察记录校园植物生长情况,调动学生的科学兴趣,再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统计各类植物的数量特征,然后运用信息科技整理分析数据,培养信息素养,最后运用所学的小学语文知识,撰写植物观察日记,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在这一规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过程,通过具体的记录、观察、测量等分析植物生长的数据和规律,以此制作数字化观察报告,建立“校园植物数字档案”。教师根据最后的评选,将优秀报告展示在学校科技长廊,使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后续的各项项目活动。
(四)真实问题驱动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做中学”理念,真实问题驱动强调将学习置于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学生感知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时,其内在动机水平会显著提升。项目化学习研究表明,解决真实问题能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编码作为数字化生活的基础技能,教师基于信息素养为导向,设计真实的问题驱动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技术服务于生活”的正确价值观。
以苏教版四年级《生活中的编码》为例,教师实施“校园物品智能编码”的项目。通过图书馆图书经常错架、器材室体育用品借用混乱、失物招领处物品难以认领等真实的情况,提出问题:“要如何运用编码解决这些现象?”可以使学生分组走访校园场所,记录管理痛点,通过学习条形码或者二维码原理,设计编码方案,并粘贴专属编码,开发简易扫码查询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编码唯一性的原则,学习信息存储与读取的原理,掌握简单数据库的概念,明白编码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实现学习动机的激发,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五)结构化反思
基于元认知理论和齐默尔曼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结构化反思通过系统化的反思框架,将帮助学生实现计划、监控、调节的学习闭环。弗拉维尔指出,有效的反思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在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过程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设计项目化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结构化反思中提升作品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而且,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动机和持续改进意识,使学生了解信息科技学习的意义。
以苏教版三年级《设计数字作品》为例,教师在实施“我的数字故事书”反思项目时。可以设计反思工具:“3W 反思卡”,What(我做了什么);Wow(最满意的部分);Wish(希望改进的),并在“技术成长树”上用贴纸标记掌握的技能,填写“同伴反馈表”两星一愿(两个优点 + 一个建议)。随后,开展小组“反思交流会”,设置“技术门诊”角,让学生互帮互助。通过这一可视化反思进度条的开发,设计“反思- 实践”的螺旋上升项目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使学生在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扬长补短,进行改进。
五、结束语
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创新路径。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导入、游戏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整合、真实问题驱动和结构化反思五大策略的系统实践,构建兴趣、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动机激发模型,使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结,将实现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相互交融,有效打破了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信息科技的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与快乐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自主的参与信息科技学习,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莹 .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路径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 2023, (06):91-93.
[2] 夏之俊 . 浅谈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 [J]. 教育传播与技术 , 2019, (03):28-30.
[3] 庄丽红 .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实践 [J]. 家长 , 2024, (12): 80-82.
[4] 范子发 . 例谈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J]. 学苑教育 , 2023, (36): 70-72.
[5] 颜琳 . 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分析与实践 [J]. 家长 , 2023, (34): 110-112.
6] 杨勇 .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探究 [J]. 新教育 , 2023, (S2): 94-95.
[7] 闫海红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2023, (13): 42-45.
[8] 宋佳 .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路径分析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 2023,(06):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