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康复干预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及康复进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武东
开远市人民医院 云南 开远 661600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式康复干预在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与康复进程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骨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模式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的疼痛评分(VAS),以及术后6周的康复评分(Harris评分),并对康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3、7、14天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周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 vs. 14.0%,P<0.05)。结论 多模式康复干预可有效减轻骨折术后患者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缩短康复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折术后;多模式康复;疼痛管理;康复效果
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治疗手段多以手术复位内固定为主。尽管现代骨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术后仍存在较大的疼痛、肢体功能障碍及并发症风险。术后恢复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传统康复多局限于物理治疗和一般管理,效果受限。近年来,“多模式康复”理念兴起,融合疼痛管理、早期运动、营养支持、术后体位护理等多种手段,旨在促进术后全面康复。本研究通过对比多模式康复与常规康复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在临床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术后住院患者共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为(46.5±12.4)岁;骨折类型包括股骨干骨折58例、胫腓骨骨折49例、肱骨骨折43例。观察组:男80例,女70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为(45.8±11.9)岁;骨折类型分布为股骨干骨折61例、胫腓骨骨折47例、肱骨骨折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范围、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基础疼痛处理(按需镇痛药物)、基础功能锻炼指导(术后3天内被动活动,术后1周后进行主动活动)、常规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模式康复干预,具体包括:
(1)疼痛管理:①疼痛评估。护士应使用数字评分法(NRS)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结合患者表情、语言和行为变化等非语言信号进行综合判断。评估结果应记录在案,作为制定镇痛护理计划的重要依据,并持续动态观察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②药物镇痛管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选用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以及术区局部麻醉药物等。护士需监测用药后镇痛效果及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等不良反应。对慢性疼痛患者应注意评估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保障安全、有效的药物镇痛过程。
③非药物镇痛管理。非药物干预可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常用方法包括冷敷(术后24~48小时)减轻肿胀和炎症,热敷(术后3天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此外,还可通过音乐疗法、深呼吸训练、放松指导等手段减轻心理焦虑,从而降低疼痛敏感性,提升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积极性。
(2)早期功能锻炼:术后24小时内在床上指导进行下肢静脉泵运动和踝泵训练,预防血栓形成。术后3天内开始被动关节活动,术后3天后视病情开展辅助站立训练和主动肌力恢复练习。每日安排两次由康复治疗师主导的康复训练课程,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动态调整运动强度,鼓励患者逐步过渡到日常功能活动训练。
(3)营养支持:术后当天即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根据评估结果由营养师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鼓励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钙磷等微量元素的饮食。对于消化功能不良者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和骨折愈合速度。
(4)术后体位管理:术后体位管理是骨折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正确的体位不仅有助于缓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还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应根据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采取相应体位,如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宜取抬高患肢15~30°的仰卧位或功能位,有助于减轻水肿并防止静脉血栓形成;上肢骨折者可抬高患肢于胸前,保持稳定。体位摆放时需使用夹板、枕头等辅助工具固定,避免骨折移位。同时注意定时变换体位,防止压疮、肌肉僵硬等。管理人员应加强巡视,观察肢体末端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1.3评价指标
(1)疼痛评分(VAS):分别记录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2)Harris评分:术后6周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估,满分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为差。(3)康复时间:从术后至基本日常生活自理所需天数。(4)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压疮、关节僵硬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表格中,χ²值和P值仅标注在“中”等级一行,表示整体检验结果。如需进一步调整,请告知!
2.3 两组康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多模式镇痛措施可更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不适感。此外,Harris评分显示观察组术后6周功能恢复更好,说明早期活动配合系统康复训练可加速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观察组康复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住院时间和医疗负担,并发症如压疮、DVT等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骨折术后恢复阶段常见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等问题,影响功能重建和患者满意度。传统单一模式的康复治疗常难以全面应对术后多维度康复需求。多模式康复干预正是基于术后生理与心理变化特征,综合疼痛、运动、营养、体位等方面进行干预,具有显著优势,可显著改善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缩短康复周期、提高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唐芳,王珊.整体护理在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1,44(S01):245-245.
[2]刘艳珍.多元化康复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0):3796-3800.
[3]吴芳, 聂红, 徐燕, 马玉娟. 多模式镇痛在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疗效评价[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 1000-1003.
[4]朴海旺, 王荣升, 赵胜军, 金宝城. 超前+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研究[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4): 284-288.
[5]陈娟娟. 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理, 2024, 5(3):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