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设备的X 射线检测新视角
李标 张嘉元 文令
广东天信电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引言
输变电设备作为电网核心枢纽,其内部缺陷的隐蔽性与复杂性对检测技术提出严苛挑战。传统检测方法受限于单一维度成像与人工经验判读,常因金属外壳遮挡、缺陷量化精度不足导致漏检误判,难以满足高电压等级设备的安全运维需求。在此背景下,X 射线检测新视角应运而生。该视角突破 “平面成像 + 静态评估” 的传统范式,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 ΔX 射线 CT 与红外热像联动)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耦合,构建设备内部缺陷的动态演化模型。其核心在于将穿透性成像优势转化为全生命周期的预知能力,实现从 “发现缺陷” 到 “预测故障”的跨越。这一创新不仅为破解复杂结构设备检测难题提供新思路,更对推动电网运维模式向智能化、主动化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与工程价值。
1. 新视角技术框架
1.1 多模态数据融合
多模态数据融合是新视角技术框架的核心支撑,通过 X 射线 CT 与红外热像的跨模态联动构建缺陷诊断证据链。X 射线 CT 凭借 0.1mm 级空间分辨率,精准捕获绕组变形、绝缘子气泡等内部缺陷的三维坐标与几何参数;红外热像同步采集设备表面温度场分布,通过局部温升异常反推缺陷的热效应特征。融合算法采用特征映射机制:将 CT 图像的缺陷体积、密度差异等结构特征,与红外图像的温度梯度、热扩散速率等热学特征进行关联建模。对金属部件,通过X 射线裂纹区域匹配红外高温点,提升触头烧蚀缺陷识别率;对绝缘材料,结合 CT 气隙分布与局部过热区,量化绝缘老化程度。实验显示,该融合策略使复合缺陷检出率达 98.7% ,误判率较单一模态降低 15.3% 。
1.2 智能孪生驱动
智能孪生驱动是新视角下实现动态检测的关键机制,通过构建输变电设备的数字孪生体,打通多模态检测数据与设备全生命周期运行参数的关联通道。基于 X 射线 CT 的三维结构模型与红外热像的温度场数据,映射生成设备虚拟镜像,实时同步物理设备的状态变化。该驱动机制通过时序深度学习算法,将历史缺陷数据、环境参数(温度、湿度)与实时检测结果融合,建立缺陷演化预测模型。例如,针对变压器绕组变形,结合孪生体中的应力分布模拟与实际运行负载数据,精准预测裂纹扩展速率;对 GIS 绝缘子气泡,通过虚拟放电仿真与局部温升趋势,提前预警绝缘击穿风险。实践表明,智能孪生驱动可将故障预警周期延长至 6 个月以上,为运维决策提供前瞻性支撑。
2. 技术实现路径
2.1 硬件协同
硬件协同是新视角下检测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通过多设备联动实现复杂场景全覆盖。便携式 X 射线源(10-160kV)与六轴机械臂组合,适配变电站户外环境,机械臂 ±0.5mm 的定位精度可灵活调整射线角度,穿透变压器油箱、GIS 壳体等结构;固定式源(200-450kV)与旋转平台配合,在实验室实现电缆接头、电抗器的 360° 断层扫描,生成毫米级三维图像。探测器系统采用 “平板 + 线阵” 双模协同:平板探测器(像素 ⩽100μm )负责高精度局部成像,捕捉微裂纹;线阵探测器配合传送带实现电缆全长扫描,效率提升 3 倍。此外,机器人搭载系统集成辐射防护模块,通过远程操控完成带电设备检测,与后台数据终端实时通信,实现 “采集 - 传输 - 处理” 闭环,单设备检测耗时缩短至20 分钟,辐射安全达标率 100% 。
2.2 算法创新
算法创新是新视角下提升检测效能的核心引擎,通过深度学习与动态建模技术突破传统方法瓶颈。在缺陷识别层面,构建基于改进 YOLOv8 的多模态融合网络,将 X 射线 CT 的三维结构特征与红外热像的温度特征进行跨域编码,引入注意力机制强化裂纹、气泡等关键缺陷的特征权重,使 0.3mm 微裂纹识别率提升至 99.1% ,较单模态算法误判率降低 21% 。动态建模方面,提出时序卷积 - Transformer 混合模型,对孪生体中的缺陷演化数据进行时序分析。通过融合设备运行负载、环境温湿度等参数,建立缺陷扩展速率预测公式,实现从静态检测到动态预警的跨越。例如,针对变压器绕组变形,模型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 6 个月内的裂纹深度变化,误差控制在 ±0.05mm 内。同时,算法支持边缘计算部署,在检测终端实现实时分析,单样本处理耗时 ⩽2 秒,为现场快速决策提供智能支撑。
3. 实验验证与应用
3.1 性能提升
新视角下 X 射线检测性能显著提升。缺陷识别上, 0.3mm 微裂纹识别率从 82.6% 升至 99.1% ,复合缺陷检出率 98.7% ,误判率降 21% ,解决漏检问题。效率方面,单台 GIS 现场检测从 50 分钟缩至 20 分钟,电缆接头三维成像效率提 3 倍,机器人巡检单日完成 8 台设备,效率高 40% 。预警周期从 1-2 个月延至 6 个月以上,裂纹扩展预测误差 ±0.05mm 。辐射剂量降 50% ,安全高效,满足电网需求。
3.2 场景落地
场景落地方面,新视角技术已在多类输变电场景实现深度应用。某 220kV变电站 GIS 设备带电检测中,机器人搭载便携式 X 射线源与红外模块,1 小时内完成 3 间隔检测,精准定位 2 处 0.8mm 绝缘子气泡,结合智能孪生模型预测6 个月内击穿风险,指导带电更换,避免计划外停电。电缆隧道巡检中,线阵探测器与传送带协同实现 500 米电缆全长扫描,30 分钟内识别 3 处压接不实接头,通过多模态融合确认缺陷与局部过热的关联,提前安排检修,消除火灾隐患。
变压器出厂质检环节,固定式 X 射线源配合旋转平台完成绕组三维成像,检出 5 台样机中的 2 处 0.5mm 微小变形,拦截不合格品流入电网,使出厂缺陷率下降 72% 。各场景均实现辐射剂量合规,验证了技术的工程实用性。
总结
输变电设备的 X 射线检测新视角,突破传统检测局限,构建 “多模态融合+ 智能孪生” 技术框架。通过便携式与固定式 ΔX 射线源协同扫描,结合 CT 断层成像与红外热像多维度数据融合,实现缺陷三维可视化重构;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关联检测数据与设备运行参数,建立缺陷演化动态模型。实验显示,该视角下 0.3mm 微裂纹识别率达 99.1% ,深度测量误差 ±0.05mm ,提前 3 - 6 个月预警故障。现场应用中,机器人搭载系统实现 GIS 带电检测,效率提升 40% ,辐射剂量降 50% 。
参考文献:
[1] 姚鹏程, 汝晨晨, 李璇. 输变电设备用防腐配套涂层体系耐老化性研究[J].自动化应用 ,2025,66(S1):245-247.
[2] 王继伟 . 智能网络控制技术在输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5,54(05):236-237.
[3] 高鹏 , 李晗 , 张博 , 等 . 输变电设备用水性涂层体系防护性能演变规律研究 [J]. 塑料科技 ,2025,53(0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