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国际化发展 跨文化管理中英语能力提升探析
黄心言 覃丹竹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36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青海等地,拥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传统的中医药养生智慧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康养旅游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随着 “健康中国” 战略与文化旅游融合政策的推进,这些地区的康养酒店逐渐从区域性服务向国际化运营转型,吸引了大量外籍游客。然而,国际化发展必然面临跨文化管理挑战,其中语言沟通尤其是英语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康养酒店的核心服务涵盖健康监测、养生膳食、文化体验等场景,均需要与外籍游客进行精准高效的沟通。英语能力不仅是语言工具的应用,更承载着文化解读、服务传递与信任建立的功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员工的英语能力普遍存在 “词汇单一、场景应对不足、文化表达生硬” 等问题,导致服务效率降低、游客体验不佳,甚至引发文化误解。因此,探索跨文化管理中英语能力的提升路径,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跨文化管理中英语能力的重要性
(一)保障基础服务的精准实施
康养酒店的服务专业性极强,如中医理疗项目介绍、膳食营养搭配说明、健康数据解读等,均需要准确的英语表达。例如,向外籍游客解释 “艾灸”“推拿”等中医术语时,不仅要翻译词汇,还需简要说明其养生原理与操作流程;在介绍民族药膳时,需明确食材成分、食疗功效及食用禁忌。精准的英语沟通能够避免服务误差,保障游客的健康安全与服务体验。
(二)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少数民族地区的康养酒店区别于普通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融合了民族文化的康养体验,如藏族药浴、苗族银饰康养、傣族慢生活习俗等。英语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帮助外籍游客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内涵。例如,通过英语讲解彝族火把节的养生寓意,或侗族大歌与情绪调节的关联,可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酒店品牌的认同感。
(三)化解跨文化管理的潜在冲突
跨文化管理中,语言差异易引发认知偏差与沟通冲突。例如,外籍游客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对服务节奏的期待,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服务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员工若能通过英语准确理解游客需求,并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回应,可有效避免误解。如面对游客对 “集体康养活动” 的抵触时,能用英语解释活动的自愿性与文化意义,既尊重游客选择,又维护文化特色。
三、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英语能力现存问题
(一)员工英语基础薄弱,专业词汇匮乏
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的员工多为本地居民,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日常交流尚显吃力,专业领域的英语表达更是不足。例如,多数员工难以准确翻译 “经络”“气血”“三伏贴” 等中医康养术语,在介绍民族养生功法时,只能使用简单词汇拼凑,无法传递其核心内涵。这种专业性缺失导致服务信息传递失真,影响游客对康养项目的理解与信任。
(二)场景化应对能力不足,服务流程断裂
康养酒店的服务场景复杂多样,从入住登记、项目咨询到应急处理,均需要针对性的英语沟通技巧。当前,员工多依赖背诵固定句型,遇到突发情况则束手无策。例如,当外籍游客对房间温度、饮食禁忌提出个性化要求时,员工往往因无法灵活回应而陷入尴尬;在游客出现身体不适需要紧急协调医疗资源时,英语表达的滞后可能延误处理时机。
(三)文化适配性表达缺失,沟通效果打折
跨文化沟通中,语言表达需兼顾文化背景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康养服务蕴含大量民族文化隐喻,直接翻译易造成误解。例如,将苗族 “蛊术” 简单译为 “witchcraft”,会引发外籍游客的负面联想,而实际上其在康养语境中是传统草药疗法的一种表述。员工若缺乏文化适配意识,仅进行字面翻译,会扭曲文化内涵,甚至引发游客反感。
四、跨文化管理中英语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英语培训体系
针对全体员工开展 “基础英语 + 民族文化英语解读” 培训。日常沟通聚焦高频场景,通过情景模拟等提升听说能力;文化术语培训联合专家与团队编制手册,精准注释词汇并示范例句。
针对专业岗位开设 “康养服务英语进阶课程”,涵盖项目介绍、健康咨询等场景,结合案例教学,让员工掌握专业表达并学会调整沟通策略。
酒店管理人员采用 “案例研讨 + 双语谈判模拟” 培训,重点提升文化冲突调解、应急指令发布等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开发场景化英语应用工具与资源
针对高频服务场景设计图文并茂的双语指南,标注关键术语发音与释义,制作应急卡列出紧急情况英语表达。
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推送碎片化学习资源,平台设置 “场景测试” 模块,通过虚拟对话检验员工英语应用能力并给出建议。
(三)培育文化适配的英语表达能力
组织员工参与跨文化沟通培训,学习不同国家文化禁忌与表达习惯,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理解语言表达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创造英语表达,如对侗族 “大歌康养” 进行准确且易懂的翻译。酒店定期举办 “最佳文化英语表达” 评选,激励员工探索更好的沟通方式。
五、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的国际化发展,本质上是民族文化与国际需求的对接过程,而英语能力是实现这一对接的核心桥梁。提升英语能力并非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要在跨文化管理框架下,实现 “语言工具 + 专业服务 + 文化传播”的融合。通过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开发场景化资源、培育文化适配表达,能够系统提升员工的英语应用能力,既保障康养服务的专业性与安全性,又能让外籍游客深度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养生智慧。这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康养酒店突破国际化瓶颈,更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进一步结合 AI 翻译、虚拟现实等工具,为英语能力提升提供更多元的支持,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康养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建英 . 跨文化因素对太平洋岛国灾害管理合作效率影响研究——以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和斐济为例 [J]. 五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7(03):13-18+92.
[2] 宋春梅 , 肖学农 .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33(01):162-164.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1.047.
[3] 孙月香 , 于海 . 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J]. 科技展望 ,2014,(12):2-3.
基金项目:
1. 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 国际化视域下的酒店员工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成果,项目编号:2025KY1926;
2. 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健康中国’战略下康养酒店发展路径探寻" 成果,项目编号:2025KY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