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油菜籽油分积累规律及氮磷钾配施对其品质的调控作用

作者

刘和湖 赵剑锋 刘珏 段明月 黄国贤通讯作者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芒市  678400

一、引言

油菜是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食用油供给及农业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随着人们对优质食用油需求的增长,提升油菜籽品质(如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芥酸含量)、增加油分含量成为油菜种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满足健康饮食需求及油脂加工行业标准。油菜籽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油分积累规律是内在基础,而合理施肥,特别是氮磷钾的科学配施,是调控油菜籽品质的重要外部手段。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在明确油分积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区域与品种差异对油分积累的影响,明确氮磷钾配施的具体调控效应,为油菜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更为精确的施肥指导。通过本研究,期望能为油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油菜籽油分积累规律

2.1 油分积累动态过程

油菜籽在发育过程中,油分积累呈现阶段性变化,且不同品种的时间节点存在差异。在种子形成初期,主要进行细胞分裂与器官分化,此时油分积累缓慢,可溶性糖、蛋白质等物质含量较高;进入油分快速积累期(通常为开花后20-40 天,具体因品种而异)碳代谢活跃,大量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至种子,并逐步转化为脂肪酸与甘油,进而合成油脂并储存;开花 40 天后,油分积累速率逐渐减缓,种子逐渐成熟,含水量降低,油分含量趋于稳定。本研究通过跨区域品种对比观测发现,长江流域中的中双 11 号油菜,开花后 25 天左右种子含油量开始快速上升,45 天左右达到峰值(含油量约 4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青杂 7 号,因昼夜温差大、光合产物消耗少,油分快速积累期提前至开花后 18 天,峰值出现于开花后 40 天,含油量达 45% ;南方冬油菜区的湘油 15号因生育期较长,油分积累持续至开花后 50 天,峰值含油量为 40% 。

2.2 影响油分积累的内在因素

油菜品种自身特性对油分积累影响显著。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其油分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调控机制存在差异。品种差异的核心机制在于遗传调控,高油品种通常具有高效的碳代谢途径以及更强的脂肪酸合成与油脂组装能力。例如,华油杂 62 等品种,其种子中参与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如乙酰辅酶 A 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等的活性较高,能够促进更多的底物转化为油脂,使得油分积累量高于普通品种。同时,种子的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也是决定油分积累的重要因素。在种子发育的不同阶段,油分的合成与储存过程受到多种酶和转录因子的精细调控。例如,在种子成熟过程中,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会激活油分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与油脂的组装。而种子内的激素平衡,如脱落酸可促进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而赤霉素过多可能抑制油分积累,也会影响油分积累的速率和最终含量。

三、氮磷钾配施对油菜籽品质的调控作用

3.1 氮肥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适量氮肥供应对油菜生长与产量提升至关重要,但对油菜籽品质影响较为复杂。本研究通过 5 年多点试验明确,在中等肥力土壤中,氮肥施用量控制在180-225kg/hm2 时,既能促进植株生长(叶面积指数提高 20%-25% ,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加 15%-20% ),又不会显著降低含油量(较最适施氮量仅下降 0.5% -1% )。一方面,此范围内的氮肥可增加光合面积与光合效率,为种子发育提供充足光合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油分积累。然而,当氮肥过量(超过 270kg/ hm2 )时,会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旺,碳氮代谢失衡,大量光合产物用于蛋白质合成,而分配至油脂合成的比例减少,从而使油菜籽含油量降低 3%-5% 。同时,氮肥施用还会影响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可能导致油酸含量降低 2%-3% ,芥酸、亚麻酸等含量发生变化,影响油脂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品质 [1]。

3.2 磷肥对油菜籽品质的调控

磷在油菜生理代谢中不可或缺,对油菜籽品质具有积极调控作用。磷肥能促进油菜根系发育,增强植株对养分与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关键生理过程,为油分合成提供能量与底物。充足的磷供应有利于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改善脂肪酸组成,使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提升油脂的营养价值。本研究通过精准施磷试验发现,在缺磷土壤(有效磷 <10mg/kg )中,每公顷施用 90-120kgP2O5 时效果最佳,油菜籽含油量可提高 2%-4% ,同时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 3%-5% ,使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增强,更适合食用与加工。此外,磷肥的施用时机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显著,在油菜蕾薹期至开花期追施磷肥,较基肥一次性施用可使含油量再提高 1.2%-1.5% 。但磷肥过量施用(超过 150kgP2O5/hm2 )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土壤磷素累积,引发环境风险 [2]。

3.3 钾肥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钾肥对增强油菜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与提高油菜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钾参与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激活,调节细胞渗透压,影响光合作用与碳水化合物运输。本研究通过梯度施钾试验( 0-180kgK2O/hm2 )表明,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为 80-120mg/kg 的田块,施钾量控制在 120-150kg/hm2 时效果最佳,合理施钾可使油菜籽含油量提高 1%-3% 。同时,钾肥能够改善油菜籽蛋白质品质,使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总量增加 5%-8% ,提升其营养价值。此外,钾还对油菜籽脂肪酸组成有一定调控作用,可使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适当增加

2%-3% ,提高油脂的品质与稳定性。

3.4 氮磷钾配施的综合效应

氮磷钾合理配施能够协同作用,显著提升油菜籽品质。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单一区域推荐的局限。在湖北(长江中游)地区,氮磷钾比例为1:0.5:0.8 时,油菜籽含油量比单一施肥或不合理配比处理提高了 5%-8% ,蛋白质含量维持在 22%-24% 的适宜水平,且油酸含量显著增加 3%-4% ,芥酸含量降低 1.5%-2% 。在西北干旱区,由于蒸发量大、土壤钾素易流失,最佳配比调整为 1:0.6:1.0,此时油分积累效率最高;在华南多雨区,因氮素易淋溶,配比调整为 1:0.5:0.7,并采用分次施氮方式,可减少氮素损失 15%-20% 。通过平衡供应氮磷钾养分,可优化油菜碳氮代谢(碳氮比维持在 8-10),促进植株生长与种子发育,提高油分积累效率与品质。本研究提出的 " 生态区 - 土壤类型 - 品种特性 " 三维配施体系,较传统方法使油菜综合品质提升 8%-12% ,为不同区域油菜精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结论

油菜籽油分积累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品种区域差异,受遗传特性、代谢调控及生态条件共同影响。氮磷钾配施通过调控碳氮代谢与养分吸收,对油菜籽品质发挥协同调控作用:适量氮肥保障生长,但需控量防油分降低;磷肥提升含油量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钾肥增强抗逆性并优化蛋白质品质。实际生产中,应基于“生态区 - 土壤类型 - 品种特性”三维体系制定施肥方案,以实现油菜优质高产,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油菜籽及油脂产品的需求[3]。

参考文献

[1] 孟孜贞, 郭奕真, 王祥华, 任涛, 鲁剑巍. 氮肥用量及追肥对菜油两用和油用菜籽产量的影响 [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17 (3) :1-8.

[2] 彭晓琴 . 氮磷钾配施对油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J]. 土壤通报,2023,54 (3) :654 - 661.

[3] 常海滨 . 油菜籽品质形成生理与调控技术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120 -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