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构探究

作者

于敏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实验小学 吉林 长春 130300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头学科,其教学任务不仅包含语言知识的传递,还与文化精神的塑造和传承存在重要相关性,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重构时,文化性是其出发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重视,同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逐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诗词,成语,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重构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性原则具有导向性特征,要求文化教育一脉相承,要把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语文学科具有文化属性,其教学内容、方式和目的都必须与文化脉络相紧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认同过程,与语言学习过程相重叠,同时文化底蕴与精神的感知也并行不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于古典文学作品,也渗透在日常语言、习俗与生活方式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文化符号的传递,同时体现文化意义,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不只是文字的积累过程,更是对文化积淀的传承。

(二)系统性原则

语文教学过程强调系统性原则,这要求整体规划的系统性,孤立呈现单一的文化元素并不可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且复杂,古代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价值不一,语文教学采取系统化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机融合到教学内容中,避免碎片化和零散化的情况。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把学生认知发展与语言能力一并考虑,逐步引导接触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理解相关内涵,教学内容涵盖基础知识到复杂的文化内容,以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结构。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注重学生体验与实践,空洞理论讲解应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应过度依赖知识灌输,更需要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理解和认同,语文教学借助阅读、写作、讨论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感知与内化[2]。实践过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意义的体会达到更深的层次,可以借助组织经典诗文朗读、传统文化题材作文创作等形式进行兴趣激发,热爱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培养也包含在实践过程里,知识运用、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样在实践里完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重构路径

(一)依托汉字形意之美,领略传统文化精髓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元素,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传递出丰富的哲理与美学内容。汉字形,音,义三者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学生深化对字形的理解,对传统文化也就会有更为深入具体的认知。汉字教学不只是认识字形,而是要通过字形的变化演变发掘其与文化历史的关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识字”与“写字”的核心教学活动里,学生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

讲解“春”字时,教师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表达其自身对“春”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象征春天、一年的开始等,之后教师要进一步阐释“春”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意义,如希望、生命的复苏、万物生长等内涵。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字形,还通过文化背景理解了春字的生命力与温暖,为加深印象,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像《春天的故事》,从个人体验出发,结合对春天的感悟与字形理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期待,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融入春字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升。

(二)深挖教材阅读内涵,领悟道德思想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典教材篇目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语文教学在讲解经典篇目时,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还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道德思想。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启蒙与提升逐步完成。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许多经典作品包含道德伦理的精髓。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经典篇目内涵进行深挖,学生在引导下理解道德理念并内化为行为规范,经典文献的伦理道德思想借助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与具体情境展现,学习这些篇目时,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在潜移默化里为学生吸收,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逐步形成。

《人之初》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讲解诗歌中蕴含的“性善论”思想,《人之初》为《三字经》的一部分,明确表达人类本性为善的观点。诗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背后的哲理能够让学生理解人类天生的善良本性,后天的学习与环境的影响使人们的行为存在了差异,课堂中能够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思考并回答像“你觉得每个人都天生善良吗,你如何理解这些话”这样的问题,教育应该助力学生养成相对善良正直品德。这样的问题引导令学生在理解经典文献时,价值观逐步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与同学互动讨论后,学生把《人之初》的哲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道德修养的意义与重要性逐步明晰具体,教师布置课外活动,像观察周围的行为,记录善与不善,之后写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善”的品质,这过程包含对学生的种种引导与要求。

(三)巧设写作教学主题,传承文化精神信仰

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为重要部分,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供自我表达与思想展示舞台是其任务,小学阶段教师可巧设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信仰。这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助其深入思考文化价值并增强文化认同。写作教学不只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重在引导学生把传统文化融入写作,于书写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设定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写作主题,可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文化精髓且通过写作传承这些精髓。

教师在教学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时,可使用“我眼中的春节”这一写作题目,让学生表达对春节的理解与感受,教学中教师讲解春节的由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分量,学生能够理解春节背后的文化精神,像团圆、尊老爱、感恩等就变得可理解。教师分享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大扫除,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的意义,这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写作时结合自己的经历,描述春节的团圆氛围,学生通过写作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行为,进一步深化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文化认同的出发点。借助传统文化重构小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要,汉字形意之美,教材阅读内涵的深挖,写作主题的巧设等方法融入教学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强化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丰富内容并创新方法,培养学生深厚文化素养与高尚道德情操,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助推学生切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美玲,赵福霞,白敬.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合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4):73-74.

[2]张华.跨界·融通·重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2):141-143.

[3]王亚红.小学语文类化教学"三重构"[J].语文世界,202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