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王海霞
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党校
摘要:本文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问题,通过分析现有评价体系中结构性偏差、实践困境及评价标准同质化倾向与特色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优化路径与方法创新思路,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构建与差异化设计、评价方法本土化改造与多元化拓展等。同时文章探讨了制度保障与生态营造机制,从评价制度系统性重构与协同性推进、评价生态健康化引导与长效性维护两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具有世界影响力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国特色
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引导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既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也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与国际话语权提升。本文从现状分析与问题研判出发,探索优化路径与方法创新,提出制度保障与生态营造措施,以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现状分析与问题研判
(一)评价体系存在结构性偏差与实践困境
纵观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运行情况,结构性偏差与实践困境日益凸显。其一,现有评价体系过度强调量化指标,片面追求发表数量、引用次数等外显性指标,忽视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内在质量与社会影响力评估。诸多评价主体采用一刀切方式,将自然科学评价标准简单套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与发展规律。全国高校社科评价中,大多数评价指标为量化指标,质性评价比重较少,评价维度单一问题突出。其二,评价主体单一化倾向明显,相关部门、高校单位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组织、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多元评价格局。某高校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校外专业评价单位与同行评议机制缺失,导致评价结果公信力不足。与此同时评价流程缺乏透明度与规范性,评价结果公示环节不完善,申诉渠道不畅通,评价公正性难以保障。其三,评价周期过短,追求短平快效应,忽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价值实现长期性特征。现行评价体系普遍采用年度考核方式,教师职称评定、项目立项等均强调近三年成果,导致众多学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放弃潜心治学。某重点高校哲学院调研数据表明,近一半青年教师因评价压力而放弃基础理论探索,转向热点问题快速产出。最终评价结果运用存在偏差,过度与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资源分配挂钩,强化了功利导向。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现行评价体系对个人发展产生压力,其中一部分表示压力主要来源于评价结果与经济利益直接关联。这种做法不仅扭曲了评价初衷,还引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价值取向偏离,不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二)评价标准同质化倾向与特色缺失问题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呈现明显同质化倾向,特色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其一,评价指标体系过度西化,本土期刊、著作影响力被严重低估。在工程高校人文社科评价中,国际期刊平均分值为国内核心期刊几倍以上,导致众多学者热衷于国际发表而忽视国内学术共同体建设。其二,评价内容缺乏中国特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实践经验理论提炼等方面重视不足。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中,仅有一少部分涉及中国特色理论创新,大多数采用通用性指标,难以体现我国问题导向与中国理论特色。而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均注重构建本土特色评价体系,强调本国问题意识与理论贡献。其三,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未能体现不同学科特点。哲学注重理论思辨,历史学侧重史料发掘,经济学强调模型构建,文学重视创新表达,而现行评价标准却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进行考量,难以客观评价各学科成果价值。某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十个院系调研表明,大多数教师对现行评价标准不适应本学科特点表示担忧。其四,文化价值取向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不足。西方评价体系强调个人成就、竞争意识、技术理性,而传统评价文化注重群体贡献、和谐共生、价值理性。然而现行评价体系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吸收不够,导致评价导向与文化传统相脱节。例如集体攻关、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在评价中权重偏低,不利于发挥集体智慧与协作精神优势。最终地方特色与区域差异考量不足,全国普遍采用统一评价标准,忽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实。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地方院校与中央直属高校面临同样评价要求,造成马太效应加剧,不利于促进区域哲学社会科学均衡发展。某西部省份调查显示,因评价体系趋同,大多数地方特色课题被迫转向通用性问题研讨,区域特色逐渐淡化。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优化路径与方法创新
(一)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构建与差异化设计
针对现行评价体系结构性偏差与同质化倾向,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差异化评价设计刻不容缓。其一,应根据学科门类特点,分别制定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不同评价标准。人文学科评价应强调思想深度、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科学评价应注重问题导向、实证分析与政策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价则应突出理论创新、实践指导与话语体系建设。某双一流高校试点学科分类评价改革后,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学科特色明显增强。其二,根据成果类型,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对基础理论探索类成果,应注重原创性、思想性、体系性;对应用对策类成果,应强调实用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对教材教辅类成果,应突出规范性、教育性、传承性;对咨询报告类成果,应关注决策影响、问题解决、社会效益。某社科联推行成果分类评价后,应用性成果数量有所增加,基础理论深度明显提升。其三,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设计地方特色评价指标。中西部地区评价体系应加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权重,东部发达地区能适当提高国际影响力要求。某西部省份调整评价标准后,围绕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成果增长近一半多,智库建设明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则应强调民族团结、文化保护与边疆稳定等指标,促进民族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其四,根据高校类型,设计差异化评价体系。研究型大学评价侧重原创性理论突破与国际影响;教学研究型大学评价应平衡教学科研贡献;教学型高校则应以教学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维度。某教学型本科院校调整评价体系后,教师教学投入增加近一半,应用型成果产出显著提升。最终构建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并重机制。个人评价注重创新、专业精深;团队评价强调协同攻关、集体贡献。某高校试行团队评价制度后,跨学科合作项目增加近一半,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攻关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与差异化设计,能有效避免一刀切弊端,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发展。
(二)评价方法本土化改造与多元化拓展
评价方法改革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关键环节。第一应推动评价方法本土化改造,将我国文化精神融入评价理念。传统中国评价文化注重德才兼备,现代评价借鉴这一思想,构建品德、能力、贡献多维评价框架。某部属高校试点师德为先、能力为本、贡献为重评价改革,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提高一半左右,学术不端行为大幅减少。第二引入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理念,改革唯职称、唯帽子等倾向,构建注重人才成长规律评价机制。某高校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不限制成果数量,重点考察标志性成果质量与水平,青年教师科研压力明显缓解,原创性成果数量提升一少部分。与此同时借鉴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思想,强化社会贡献评价,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成果给予更高评价。第三扩展评价方法多样性,突破单一量化评价局限。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注重同行专家评议,提高质性评价比重。某人文学院改革后,质性评价占比从少数提升至多数,教师普遍反映更能客观反映成果价值。创新评价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评价效率与准确性。某评价平台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对成果思想价值进行多维度评估,评价结果接受度提高不少。第四建立分阶段、长周期评价机制,打破短期评价局限。青年学者采用年度考核与中期评估相结合方式;中年学者实行3-5年评价周期;资深学者则能采用代表作终身成就评价。某大学实施分类分阶段评价后,长期性基础理论项目增加一少部分,教师静心钻研氛围明显增强。第五发展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方法。不仅关注最终成果,更注重成长过程与进步幅度。某高校试点增值评价制度,以教师自身发展为参照系,年度进步成为重要评价指标,有效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科研创新活力显著提升。最终推进国际评价方法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审慎借鉴国际评价经验,避免简单模仿移植。如改造引用指数评价,建立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指数,提高中文期刊影响力评价。通过评价方法本土化改造与多元化拓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学科规律评价方法体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撑。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
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制度保障与生态营造
(一)评价制度系统性重构与协同性推进
健全完善评价制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重要基础。第一构建相关部门主导、多方参与评价治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在评价标准制定、质量监督方面主导作用,同时吸纳高校、科研单位、团体等共同参与。某省试点成立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委员会,整合多方资源,评价公信力提升近一半,利益相关方认可度显著提高。第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专家遴选、回避与责任追究机制。扩大同行专家库范围,注重吸纳实际工作部门专家,提高评价专业性与针对性。某高校改革后,同行专家库由单一学界专家扩展至相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领域,评价结果社会认可度提高近一半。同时建立评价专家诚信档案,实行同行评议责任制,对评价失当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同行评议质量。第三,建立分类分级评价制度,构建国家、地方、高校多层次评价体系。国家层面重点评价关系国家安全、重大战略、文化传承创新重点领域;地方层面侧重区域发展战略需求;高校层面则根据自身定位构建个性化评价制度。某省级评价改革试点显示,分级评价实施后,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一少部分,评价针对性明显增强。第四,健全评价申诉与结果反馈机制,保障评价对象合法权益。建立评价结果公示、异议处理、申诉复议等程序,增强评价透明度与公信力。某高校建立评价申诉制度后,教师参与评价积极性提高近一半,评价结果认可度显著提升。同时,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形成评价改进闭环,促进评价对象持续发展。第五,创新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淡化功利导向。改变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简单挂钩模式,构建评价-反馈-改进-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某高校试点评价结果分类运用制度,对不同类型成果采取差异化激励措施,教师学术追求更加多元,科研生态显著优化。
最终构建评价制度协同推进机制。整合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成果评价、绩效考核等评价环节,避免重复评价与标准冲突。某部属高校推行评价一体化改革,统筹规划各类评价活动,教师工作负担减轻一少部分,精力投入增加。通过评价制度系统性重构与协同性推进,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评价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评价生态健康化引导与长效性维护
良好评价生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健康运行重要环境条件。第一培育正确评价文化,树立科学评价导向。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反对浮夸浮躁学风,建立重质量、重贡献评价导向。某高校开展学风建设年活动,强化质量意识,教师发表高水平成果数量增加一少部分,低水平重复性成果明显减少。第二优化评价环境,减轻非必要评价负担。清理各类评比评审评价项目,减少评价频次,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营造潜心治学环境。某省教育主管部门精简评价项目后,高校教师科研时间增加近一半,原创性成果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同时,规范第三方评价单位行为,加强评价行业自律,提高专业评价水平。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体系。立足国情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评价标准规范。某大学构建评价指标后,本土理论创新成果增加近一半,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推动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化、行业规范化,增强评价标准权威性与公信力。第四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改变单一物质激励模式,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生动力相促进评价激励体系。某高校实施荣誉体系改革,增设教书育人奖、思想创新奖等精神激励措施,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近一半,科研创造力显著增强。第五加强评价能力建设,提高评价专业水平。培养专业评价队伍,开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培训,提高评价科学性。某省社科规划办组织评价专家培训计划,评价专业化水平提升近一半,评价结果认可度显著提高。同时加强评价国际交流,借鉴国际先进评价理念与方法,提升我国评价体系国际影响力。最终构建评价伦理规范,塑造良好评价风尚。制定评价主体行为准则与评价对象权利义务规范,营造公平公正评价氛围。某社科评价委员会发布《评价伦理规范》后,评价争议减少一半多,评价生态明显改善。同时加强评价监督,对评价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维护评价秩序。通过评价生态健康化引导与长效性维护,构建风清气正、公平公正评价环境,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结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重要举措。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结构性偏差、实践困境、标准同质化与特色缺失等问题,需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构建与差异化设计、评价方法本土化改造与多元化拓展、评价制度系统性重构与协同性推进、评价生态健康化引导与长效性维护等途径加以解决。未来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苏金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向与实践创新[J].社会科学文摘,2024,(02):118-120.
[2]苏金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向与实践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9):18-27.
[3]叶继元,袁曦临.如何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文摘,2022,(12):5-7.
[4]田丰.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J].旗帜,2021,(09):47-48.
[5]殷忠勇.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20,(01):33-40+7-8.
课题成果来源于“2024年度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2024S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