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研究

作者

王爱明

云南宇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5000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工程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建筑机械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类起重设备、挖掘装载机械、混凝土设备、桩工机械、塔吊及运输车辆等,构成了现代建筑工地的核心施工装备体系。然而,机械设备在高频率、高强度与复杂环境中持续运行,极易出现磨损老化、润滑失效、疲劳损伤、电气系统异常等多类故障,进而导致设备停工、工期延误甚至安全事故。过去依赖经验进行机械判断与被动维修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对设备高效运行与管理精度提升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建筑机械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构建以预测性分析与智能化管理为核心的维保体系,成为提升工程机械化施工质量的关键方向。本文将从故障特征识别、诊断技术手段、维修模式创新及运维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建筑机械设备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一、建筑机械常见故障类型及成因分析

建筑机械在施工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往往具有波动性与突发性,长期运行后,结构件、动力系统、液压系统及电控系统容易出现多种故障。机械常见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机械磨损类、润滑不足类、结构疲劳类、液压泄漏类、电气控制故障、传动系统异响类以及突发性断裂等。以挖掘机为例,工作装置连接处的销轴与套筒由于高频率作业常出现磨损松动,进而导致作业精度下降;液压系统因密封件老化、油液污染、回路压力波动等产生泄漏、振动或动作迟缓现象;电气系统则可能因线路老化、控制模块故障、传感器信号异常而引发系统报警或死机。塔式起重机等起重设备,则多因电机超负荷运行、制动器疲劳失效、减速机润滑不到位而引发制动失效或变幅异常。混凝土泵车常因输送管路磨损、液压油污染、主阀卡滞等故障,导致泵送中断或打料无力。分析表明,建筑机械故障的产生多数具有“机械老化 + 使用不当 + 保养缺失 + 监测滞后”的复合作用机制,故障前期往往表现为轻微征兆,一旦未能及时识别与干预,极易迅速演化为系统性故障,甚至造成设备报废或施工事故。

二、建筑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传统建筑机械的故障诊断主要依赖现场人员经验判断,如听音辨响、观察运行异常现象、试运转排查等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具备实用性,但主观性强、重复性差、定位精度低,难以满足大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要求。随着现代测试与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逐步向智能化、定量化、远程化方向演进,形成了基于传感器监测与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多维诊断体系。目前主流的故障诊断方法包括:振动分析法、油液监测法、红外热成像技术、声发射检测技术、电流信号分析、超声检测、计算机视觉识别等。其中,振动分析法适用于旋转类机械,如电机、轴承、减速机等故障的早期识别,通过测量振动加速度、频率、波形等参数,结合频谱分析技术,实现对转子不平衡、轴承损伤、齿轮啮合异常的判断;油液监测法则通过检测润滑油的污染物、粘度变化、含水量、金属颗粒浓度等指标,评估机械内部磨损情况,适用于液压系统、发动机、齿轮箱等部件的故障预测;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热分布图像识别设备异常发热区域,常用于电气柜、电机、接线端子及液压管路泄漏的快速筛查。此外,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智能诊断技术,通过大数据建模、故障特征提取、神经网络训练等手段,可实现对机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自动识别,并具备学习自适应功能,诊断效率与准确率显著提高。

三、建筑机械维修策略与技术措施

建筑机械维修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及时恢复设备的正常工作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防止故障扩展导致更大损失。当前常用的维修策略包括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状态维修及预测性维修等,其中,事后维修主要针对设备出现故障后采取的抢修措施,虽然直接但存在成本高、影响大等缺点;预防性维修则根据设备使用时间或作业量定期更换零部件或进行保养,具备一定预防效果,但在缺乏实际状态评估的前提下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状态维修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如温度、振动、电流、油品等参数的变化,结合阈值预警系统实现维修触发控制;预测性维修则进一步融合数据分析与趋势建模技术,基于运行历史与故障特征模型预测故障发生时间,提前规划维修任务,实现设备管理效能最大化。针对具体故障形式,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维修技术。

四、维修管理机制与人员技术能力建设

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与制度建设问题。高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机制应涵盖设备台账管理、故障记录分析、配件储备系统、维保计划制定、维修过程监管与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设备台账需记录设备出厂信息、使用年限、维修历史、关键部件更换记录等内容,为后续诊断提供溯源依据;故障分析可采用帕累托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方法,识别常见故障高发点并制定针对性预控方案。维修物资管理方面应优化零配件储备结构,减少库存积压又保障关键部件的应急可用性。维修计划宜结合项目进度、施工工序安排与设备使用强度,合理设置维修窗口期,避免影响关键工序施工。维修过程监管方面可采用智能工具箱记录工具使用轨迹、维修视频采集留档及远程专家指导系统,提升维修质量与可追溯性。

五、建筑机械智能运维与未来发展趋势

面向未来,建筑机械运维将逐步迈向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方向。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深入应用为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布设多维传感器采集温度、振动、速度、电流、应力等参数,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多源感知;借助边缘计算与嵌入式分析模块,可在设备本体实现初步判断,提升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据传输技术可将诊断数据远程上传至管理平台,实现异地监控与专家支持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可对设备故障进行模式识别与趋势预测,建立健康评估模型与剩余寿命评估模型,从而实现维修资源的最优配置。

结论

建筑机械作为支撑现代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的重要装备,其运行安全与维修效率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控制与项目交付周期。本文围绕建筑机械故障的成因机制、诊断技术手段、维修策略路径、管理机制建设与智能运维趋势展开系统研究。研究指出,构建以状态监测为核心、以智能诊断为支撑、以精细维修为保障的技术体系,是实现设备健康运行与维修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路径。未来应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加快建筑机械运维体系的数字化升级,推动建筑施工装备管理水平向高质量、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仙花 , 李万莉 . 建筑机械数字化维护与管理程序设计 [J]. 建筑机械化 ,2004,(04):46-47.

[2] 程 鑫 .PLC 在 建 筑 机 械 维 修 使 用 中 的 应 用 [J]. 机 械 研 究 与 应用 ,2005,(03):117-118.

[3] 赵晔岭 . 当前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中国设备工程 ,2008,(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