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油冷直流充电桩电缆的研发与应用
游海宁 喻小军 李龙昊
广州电缆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1480
摘要:针对大功率直流充电情况,开发一种新型轻量化紧压型导体油冷充电桩电缆。优化导体紧压工艺与绝缘层材料配比,配合创新型油冷循环系统,解决高电流传输中温升问题。测试表明,该电缆在250A持续电流下温升较传统产品降低40%,充电效率提升15%,为新一代大功率充电设施带来稳定线缆解决方案。
关键词:轻量化;紧压型导体;油冷直流;充电桩电缆
引言: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充需求增多,传统充电电缆面临散热不足、载流能力受限等技术难题。基于热力学分析与材料改性,提出紧压导体结合油冷散热的创新设计思路。改善导体结构密度与冷却介质循环效率,突破大电流传输的热积累瓶颈,为开发安全、可靠大功率充电设备缔造全新技术路径。
一、优化设计导体结构
采取分层紧压工艺优化导体结构,首先精密排布多股无氧铜导线,按照特定绞合节距完成预成型处理。利用多级渐进式压缩模具,把导体截面压缩到理论密度92%,此工艺改善了导体紧实度。压缩中,采用液压控制系统保持恒定的压力输出,保证导体截面的均匀性。压缩后,导体经过在线退火处理,退火温度维持再300-350℃范围内,保温时间按照导体规格加以调整。退火工艺可以消除加工硬化现象,使导体导电率提升到101%IACS以上,并保持良好柔韧性。对于250mm²截面导体,经过优化后弯曲半径在8D以内,满足充电桩电缆敷设要求。整个生产程序配备在线检测系统,精准监控导体的外径尺寸、圆度等关键参数,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导体表面经由特殊抛光处理,降低表面粗糙度,为后续绝缘工序奠定基础。
二、复研发合绝缘材料
电缆绝缘材料制备中,首先对基础聚乙烯原料进行改性处理。过氧化物交联剂在特定温度下引发分子链交联反应,构成三维网状结构,加入硅烷偶联剂优化材料界面性能。交联度掌控在70%-85%之间,既保证机械强度又维持适当柔韧性。为强化导热性能,选择粒径50-100nm的氮化硼作为导热填料,经表面改性处理后按8%-12%的比例均匀分散在基体中。
采用精密三层共挤设备辅助成型工艺操作。内层为半导体屏蔽材料,由炭黑改性聚乙烯组成,体积电阻率控制在10²-10⁴Ω·cm范围;中间层为主绝缘体,厚度公差为±0.1mm。外层属于保护性半导电层,共挤中,各层熔体温度分别是150℃、170℃、160℃,螺杆转速维持同步匹配,保证层间结合紧密无缺陷。
后处理阶段采取两步硫化工艺:先在120℃蒸汽环境中预交联2小时,再转入160℃干热环境完成最终交联。硫化后的绝缘体经过24小时自然冷却后,完成局部放电测试。测试电压维持在2.5倍额定电压下,通过高频电流传感器检测放电信号。最终产品确保导体屏蔽层与绝缘层间无可见间隙。
三、构建油冷循环系统
采用创新双通道螺旋油道结构设计冷却系统,用精密计算流体力学参数规划最优油道尺寸及螺旋角度。内层油道用0.8mm厚度的铜合金波纹管制成,直接紧贴导体表面布置,波纹结构保证油流畅通,增强散热面积。外层油道用1.2mm厚度不锈钢带螺旋缠绕,同绝缘层保持2mm间距,构成环形油路。反向螺旋设计两个油道,内层顺时针、外层逆时针,构成交叉流动效果。冷却介质选择添加抗氧化剂改性矿物绝缘油,其黏度在28-32mm²/s(40℃),闪点不低于135℃。系统配备双出口微型离心循环泵。以PID控制算法调节转速,维持3L/min稳定油流速度。关键节点设置温度传感器,监测各段油温变化,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完成动态调节。模块化设计油路系统,每2米单元设置快速连接接头,方便安装维护。为保证密封性,所有连接部位进行氟橡胶O型圈配合金属卡箍双重密封。系统工作压力维持在0.15-0.25MPa间,以蓄能器缓冲压力波动。满负荷运行测试中,冷却系统把导体最高温升维系在30K以内。
四、设计整体防护结构
以多层复合结构设计电缆外部防护层,最内为0.15mm厚铝箔屏蔽层,中间采用高强度铝合金丝编织,密度在85%以上,构成电磁屏蔽网络。外层选择特种聚氨酯材料作为护套。这种材料通过耐油改性处理,在-40℃至125℃温度范围内保有优越弹性,耐油性能满足GB/T2951.31标准要求。护套挤出中加入抗紫外线剂与阻燃剂,成品借助单根垂直燃烧试验。油路系统关键连接部位,安装自调节式压力平衡阀,系统压力高于0.3MPa时自动开启泄压。监测系统配置分布式传感器阵列,主要是PT100温度传感器及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采样间隔设置成1秒。传感器信号经由屏蔽双绞线传输到中央控制器,以MODBUS通信协议完成数据交互。系统中设置三级预警机制:油温超过75℃或油压低于0.1MPa时触发初级报警。持续10分钟未改善启动二级保护,降低输出电流;出现急剧温升或压力异常时立即执行三级保护,切断电源,启动应急冷却。所有连接接口采取IP67防护等级设计,潮湿环境仍稳定运行。电缆两端设置状态指示灯,以不同颜色显示系统运行状况,便于现场运维人员做出判断。整套防护系统经200次热循环试验与振动试验验证,各项性能指标可靠、稳定。
结语:
总之,通过紧压导体工艺优化、复合绝缘材料开发、双通道油冷系统构建及多层防护结构设计,成功研制高性能直流充电桩电缆。电缆以分层紧压技术把导体密度提升到92%,配合改性绝缘材料使局部放电量小于5pC。创新螺旋油道设计,融合智能温控系统,实现250A电流下温升不超过30K的技术突破。防护系统集成多重监测保护功能,保证运行安全可靠。产品经测试验证,充电效率提升15%,弯曲性能优于行业标准,满足大功率充电设备对电缆小型化、高效化的需求。技术研发为新能源汽车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全新技术解决方案,对实现充电设备升级换代具有重要价值,提升产品性价比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李娜.电动汽车充电用电缆国内外标准分析对比[J].电线电缆,2018(02):1-4.
[2]倪艳荣;李艳华;郑先锋.新型电动汽车充电电缆的研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v.26;No.123(04).
[3]王湄.电动汽车充电电缆使用要求及材料介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No.120(08).
[4]郝俊.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电缆的研制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9,v.38;No.545(02).
[5]彭永领;周俊民;潘宜鹏;乔月纯.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电缆的研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8,No.2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