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临床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效果观察

作者

朱磊

永清县人民医院

引言

在临床治疗上,药物治疗是治疗患者 者恢复健康 要方式。但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的 合理等情况的发生,都会影响治疗效果,会加重患者的 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因此,要采取干预措施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纠正。 对不同的干预措施,其效果有所不同,为找出一种更好的 干预措施方式作为试验组,将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比较 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接收治疗的 2023 年 1~12 月间共计 400 例患者资料中,取上述时间范围内的数据,按照随机数表法分别分入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各200 例。对照组,男108 人,女92 人;年龄 18~75Y , (45.6±10.2) Y ,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52 人、心血管系统疾病48 人、消化系统疾病40 人、内分泌系统疾病30 人、其他30 人。在实验组中,男患者110 例,女患者90 例;年龄19-76 岁,平均年龄(46.2±9.8) 岁;病种:呼吸系统疾病 50例 、心血管疾病50 例、消化系统疾病38 例、内分泌疾病32 例、其他疾病30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用药管理模式,由医生依据患者疾病情况、临床经验开写处方单,药师按正常流程审核后发给患者,对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处方退给医生,药师审核通过后的处方由药房配药后发给患者并让其阅读说明后服用,由患者自己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药品,医院不作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及管理,只是不定期抽查处方。

1.2.2 实验组

除常规用药管理外,在此基础上增加的综合干预措施如下:

第一,处方前置审核。依托于医院信息系统平台搭建处方实时审核模块,此模块可以与医院 HIS 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共享数据。在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导入国家药典委员会公布的药品说明书、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各专业学会制定的疾病的治疗路径等相关权威资料,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和维护。当医师在电子病历系统开具处方时,即可触发实时审核程序,在处方页面自动校验处方上药品名称、剂型、规格、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等信息是否正确,其具体内容包括:是否符合药物与诊断的对应关系;是否适合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有重复用药情况;给药频次及疗程是否规范等。若校验结果不达标的,将会以弹窗形式或标记红色予以提醒,并展示具体审校依据,由医师对处方进行相应修改后重新提交审校,直至系统显示合格,方可进入药房调配环节;若校验不合格,处方无法流转至下一环节,系统会自动生成记录该审校不合格原因、审校修改痕迹等,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予以保存 [2]。

第二,临床药师参与诊疗。按照临床科室设立情况各科室配备 1 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具备 3 年以上临床药学工作经验的专职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应按要求参加科里的工作排班,每日参加所在科室晨间查房,随主治医师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阅读病历资料(检验检查报告等),根据需要参加科里组织的病例讨论会,对患者的用药方案提出自己的专业建议;患者入院 24 小时内完成对患者用药史、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指标、既往疾病史等基本信息的整理成患者的用药评估报告;综合患者基本情况及目前诊断情况为医方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含药物的选择、起始剂量、给药次数、用药疗程);在患者使用过程中临床药师要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和疗效,随时给予正确用药指导,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临床药师要告知患者出院前即将出院所用药物的用法(餐前餐后服、吞服或嚼服等)、剂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处理、食物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品的贮存要求等,并将这些内容做为用药指导单发放给患者。

第三,用药知识培训。医院药学部联合医务部、质控部制定年度合理用药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频次、培训形式及考核方式;培训对象覆盖全院临床医师、药师及护士,按临床专业分组;每季度按常见疾病针对不同专业科室组织专场培训;培训内容:以国家最新发布的合理用药相关政策文件为理论依据,围绕临床常用药品药理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新药临床应用评价、药物相互作用的识别和避险以及处方规范开具等方面开展。培训频次每季度至少一次,每次 4 小时以上,培训方式采取专题讲座 ( 药学专家或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讲授 )、文献解读 ( 从国外权威期刊选择 1-2 篇有关合理用药研究综述 )、处方点评典型案例分析 ( 以典型案例的匿名处方为分析资料 )、观看在线课程学习 ( 在本院培训系统中挑选 ) 等形式。培训结束后线上闭卷考试,培训及考试内容一一对应,考试成绩列入个人年终绩效考核[3]。

第四,定期点评与反馈。由药学部牵头成立处方点评工作组,由药学专家、临床科室主任及质控员组成,每组不少于 5 人,每月选择一定比例的处方 面点评, 有临床科室处方,处方抽选采取随机抽样和重点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以重 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为主,点评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及各种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点评内容主要是处方的规范性(如:项目填写是否完 字迹是否清晰可辨)、用药适宜性(如: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药物用量是否合理等),同时根据实际进行细化项目评分。

对于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并按科室、医师个人、药物类别等不同维度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分布情况,分析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类型及发生原因,每月出具月度处方点评报告,内容包含不合理用药处方数量和所占比例、主要问题类型、典型案例分析、改进措施建议等内容,于每月中旬下发到各临床科室并通报于当月医院月度医疗质量分析会上。对存在问题的相关科室给予药学部和科室主任谈话沟通,并对每月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达到或超过指标线的科室给予单独约谈;对于单月存在多张不合理用药处方或者存在严重不合理用药的个人,则由药学部主任予以单独约谈,向个人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然后安排 1 名医生一对一进行带教指导一个月,在其结束跟师学习一个月以后再对其进行考核[4]。1.3 观察指标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统计 2 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 ( 药物选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重复用药、无适应证用药 ) 数量,以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统计指标。计算公式: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Σ=Σ 不合理用药例数/ 总例数 ×100% 。

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头晕等)的例数,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计算方法为: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 ×100% 。

用药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请患者对用药过程中的服务态度、用药指导、用药方法清楚等进行评分(非常满意: > 4 分;满意:3 ~4 分; -#z :2 ~3 分;不满意: $\angle 2 \textcircled { \div } \$ ,用药满意度 Σ=Σ (非常满意例数+ 满意例数)/ 总例数

不合理用药类型分布:统计两组患者各种类型不合理用药的例数和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σ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 25.5% ,实验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 8.0%,实验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0%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 2。

2.3 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用药满意度为 76.0% ,实验组用药满意度为 92.5% ,实验组用药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比较 [n 1% )]

2.4 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类型分布比较

对照组中,药物选择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用药、无适应症用药的构成比分别为29.4% 、 31.4% 、 19.6% 、 11.8% 、 7.8% ;实验组中,上述类型的构成比分别为 18.8% 、 25.0% 、 12.5% 、 25.0% 、18.7% 。两组不合理用药类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药物选择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适宜在对照组中的构成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用药、无适应症用药在两组中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4。

表 4 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类型分布比较 [n (%)]

3 讨论

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高,由此可知综合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结合上述分析可得出:处方前置审核可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 早于医务人员开出不合理的处方前预警,从源头上预防不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全程参加会诊等诊疗过程,并根据自身药学知识提出有针对性地专业意见供医师参考,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避免了医师对药物知识了解不足造成的不合理用药[5]。

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看,实验组少于对照组,而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也随之降低,合理用药可以减轻药物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安全;从用药满意度评分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上述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经过临床药师用药指导,可以让患者对用药过程更加了解,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合理用药类型分布:药物选择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的比例和联合用药不适宜在对照组中均高于实验组,可能是由于综合干预措施中加强对这部分不合理用药行为的纠正;经处方前置审核以及临床药师指导后,医生对药物的选择及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均会更加注意及合理化。但重复用药和无适应症用药的比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此类不合理用药行为由于较为隐秘,需要更加细致的监管及干预。然而,这一项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 ,其一就是样本数较少,而且全部取自于一家医院,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就是干预时间较短,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可以在以后加大样本数量、多中心的方式以及延长时间的方式对于此种疗法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综上所述,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用药满意度,是临床用药的有效管理方法之一,医院应加大此种干预方法的应用力度,并加以完善,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及管理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及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冬庆 . 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措施研究 [J]. 北方药学 ,2018,15(02):171.

[2] 魏琳人. 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措施探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2):76.

[3] 王静 . 药剂科制定落实处方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34(01):134-137.

[4] 陈伟兰. 实施重点监控药品管控措施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干预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2022,12(06):113-15+127.

[5] 王静 . 药剂科制定落实处方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34(01):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