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联研究
陆昊叶
通道县独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引言
在“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正逐渐从“教师讲授中心”向“学生思维中心”转变。初中化学作为一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理科课程,尤其需要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然而现实教学中仍存在教师自顾自讲授、缺乏互动的问题,传统的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自顾自地在讲台上讲述课本知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上课的效率,这样的上课方式常常会导致教师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许多提问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真正的思维挑战。本研究将从提问方式出发,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初中化学提问的结构、功能与实施路径,并探讨其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构建,推动初中化学教学走向高质量发展。
一、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定位与结构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调动学生思维、检查学习状态和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有意识的问题设计,可以在不同阶段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实现由知识引入到探究深化的过程。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时,教师可设置“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等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分子运动的概念进行推理,这一过程正是思维能力提升的契机。由此可见,提问不仅在教学流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承载着学生思维迁移的关键任务。
进一步分析,课堂提问可分为事实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综合型与评价型等不同层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离不开高层级问题的驱动。如果教师始终围绕“这是什么?”“怎么写化学方程式?”等问题展开,很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设计具有认知冲突、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例如,“为什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出现红色物质?”此类问题引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构建解释模型,是思维能力生成的催化剂。
二、有效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互动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合理安排问题层级与顺序,构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提问链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递度,即由浅入难,步步引导学生。起始阶段的提问应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入学习状态;中间阶段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连接、归纳与比较;高阶阶段的问题则需引发学生做出判断、提出假设或创新解释。这样的提问结构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思维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还应注重提问后的追问与等待时间设计。若提问之后立刻公布答案,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与动机,也无法形成有效认知建构。设置“思考1 分钟后再回答”或“请和身边同伴讨论一下再说”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形成观点。此外,追问策略也是推动学生深思的利器,如“你能用另一个角度解释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等,能促使学生在原始答案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认知加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思维加工场”,而不仅是“答案确认场”。
三、当前提问实践中的问题与应对建议
尽管课堂提问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同,但现实中不少教师仍存在提问设计不合理、反馈方式单一等问题。有的教师偏好设问简单、答案唯一的问题,导致课堂互动停留在表层。例如,频繁提问“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虽可检测记忆,但无助于培养解释与评价能力。同时,不少教师提问后仅接受少数学生回答,未能形成全班思维参与的氛围,学生大多处于“被提问”而非“主动参与”的状态。课堂提问应走向“对全体学生认知的激活”,而非少数人的“应答游戏”,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也有助于营造共享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系统提升问题设计与教学回应能力。一方面,可通过“教学研讨”“听评课”“反思型教案”等方式对提问内容与节奏进行复盘与优化,逐步构建提问的专业性思维框架;另一方面,要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生成问题、在课堂中主动提问、在课后通过反思日记记录自己的困惑与解决过程。同时,借助教学平台开展匿名提问、合作探究式提问等多样策略,让学生在多元化环境中锤炼表达能力和思维独立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提问互动,共同构建高质量的问题文化,推动化学课堂由知识传授走向思维建构。课堂提问只有成为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教学质量才能实质提升,课堂活力才能持续释放。
四、基于提问引导的课堂生态优化路径
要实现提问有效性的根本跃升,还需重视其与整个课堂教学生态的协同关系。教师应以问题为线索,重构教学流程,从教材出发但不止于教材,在问题链中穿插实验、图示、模型建构与生活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多维角度中理解知识本质。例如,围绕“某溶液加入后颜色变浅”这一实验现象,可以引出物质浓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分析,使课堂成为真正的思维训练场。传统的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自顾自地在讲台上讲述课本知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上课的效率,这样的上课方式常常会导致教师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灌输型”教学模式必须由“互动型”“探究型”课堂替代。
同时,还应在校本教研中加强对提问实践的指导与研究。学校可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围绕“高阶思维问题设计”“课堂追问策略”“学生问题生成能力培养”等主题展开。鼓励教师记录课堂提问全过程,进行教学案例撰写与成果交流。在更高层面,教研员与专家团队应介入课堂提问的评估与指导,构建“提问质量诊断模型”,为一线教师提供技术支撑与专业成长路径。只有构建出系统性的课堂提问提升机制,才能真正将提问变成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工具。
结论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组织的手段,更是学生思维成长的支点。初中化学课堂中,合理的提问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思维深度,并实现“以问促学、以问导思”的教学目标。本研究指出,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关注层级递进、追问延展与回应多样性,同时避免提问同质化与表层化。通过持续优化提问策略与提升教学回应质量,课堂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交互空间。只有当学生敢于提问、乐于追问,课堂才会真正鲜活,思维才得以真正生长。
参考文献
[1]马云皓.关于初中化学课堂中提问技巧的思考[J].初中生世界,2019,(20):47-49.
[2]王伟英.巧妙课堂提问,拨动学生思维之弦——谈初中英语课堂利用提问技巧培养英语思维品质[J].校园英语,2021,(20):188-189.
[3]吴春英.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维[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5,(12):60-63.
[4]马红建.打造“问题”很多的课堂——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5,(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