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婧
陕西省西安市第十九中学
一、根植黄土地:延安精神的校本赓续
她说:“我要去最边远的学校,艰苦不是问题。”
1959 年的秋阳穿透西安城东的国槐树冠,斑驳光影中,杨拯英踏进西安市第十九中学的校门。这位将门之女婉拒省教委干部职位的选择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1938 年,她的父亲杨虎城将军在延安会见毛泽东同志时,曾感慨“唯有艰苦奋斗才能救中国”。杨虎城将军延安之行后,还在日记中写道:“所见窑洞大学,方知教育救国之真谛。”
杨拯英带领学校班子创造性地将延安精神融入办学:
1. 生产自救:带领师生开垦校田,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2. 劳动教育:设置木工、缝纫、园艺等实践课程;
3. 师资培养:设立红色进修基金,输送教师外出培训。
学校早期工作细节处处可见延安精神:语文课研读《黄河大合唱》歌词创作背景,数学课用边区粮票发行讲解百分比计算,地理课绘制陕甘宁边区地图。
杨拯英书记任职期间坚持“三同”工作法:与师生同吃食堂粗粮,同住砖木平房,同赴周边支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她带领师生用秸秆修补校舍,用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开辟“教育垦荒”之路。这正是延安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念的校本实践。
二、枝展新时代:延安精神的创新实践
她说:“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
2024 年,当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春风拂过灞河,十九中人以延安精神为舵,开启内涵发展的新航程。杨拯英手植的国槐树下,校长解读“槐香课堂”改革方案:“当年延安抗大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今天我们的 539 教学模式正是要让课堂扎根学情。”数据见证传承的力量:实施“五人小组 五天周期 三大课型 三个原则 九大环节 九步促学”的标准化课堂后,七八年级实现了“摆脱倒数甩帽子”,高三年级实现了“争取特控摘牌子”的质量提升。
纳入教育集团后第一年(2024 年)工作报告显示:
1. 师德为首 以研促教。学校秉承“教育从关怀做起”的理念,学校竭尽全力关怀老师,以便老师竭尽全力关怀学生。国槐好老师评选、槐园毕业生来信、国槐教育家书院等项目,放弃“问题视角”改用“优势视角”,积极心理赋能教师发展,业务提升中弘扬高尚师德。
槐香大教研、每周“四定一会”研修和总校名师送教、集团青蓝工程,帮资深教师更懂新教材新理念,助年轻教师1 年扎根站稳讲台、3 年生长融会课标、5 年成骨干做栋梁。
2. 学生为本 多元评价。学校将现代管理与“槐”文化相融合,确定国槐少年毕业生画像。国槐三原色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爱国爱校爱集体,德智体美劳并举,身心健康拥抱科技的毕业生。立足校情,坚持“要什么评价什么,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的原则,以国槐小组周评价、国槐榜样黑马学期表彰、国槐好师生年度推选为载体,提供多把尺子,量出无限可能。
3. 师生成长 学校发展。一年来,师生素养发展结硕果:全市微课大赛一等奖、心理短视频一等奖,全区班主任基本功展评优秀典型案例,管乐团获得区艺术展演二等奖,艺术体操队获得优秀表演奖,演讲比赛全区二等奖。学校成为市级智慧校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家庭教育试点单位,省生涯规划教育学会创始理事单位。
三、叶茂润心田:延安精神的育人图谱
她说:“我的父母是老一辈革命者,他们给我生命,同时给我使命。”
这句箴言在 2024 年具象为立体化德育体系。更多的创新实践处处可见延安精神的现代表达:
1. 实事求是:学校根据学情,确定主题德育生物钟。周一国旗下的教师和学生小组同题演讲,每周三全校社团联动的德育周历,每天早晚的槐香广播站,每月一期“润心慧班管”,每学期两期的“我与校长面对面”……生物钟形成好习惯,负担减下去,兴趣提起来。
2. 群众路线:十九中是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本年度创办“国槐家长学院”。邀请专家、总校名师、本校优秀班主任研发 100 学分的《中学生家长必修微课》,政策、学法、生活、身心、生涯五个维度。学做专业家长,护航孩子成长的理念广受家长认同,爸妈到会率和好评率屡创新高。
3. 自力更生:内部的观课议课机制有效促进教学改革,行政班子每学期观察课堂 150 节以上。学校弘扬科学家精神,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带来能源和芯片科学实践课。科学走进校园,学生眼界大开。因地制宜的系列栋梁课传递能量,学生的目标与信心取代迷茫。
四、花开向百年:延安精神的时代答卷
她说:“扎根、担当、奉献、博爱。”
2024 年 12 月的素质教育校校行督评工作反馈会上,专家指出:“十九中的集团化办学实践,创造了薄弱校振兴的可喜样本。以这样的势头,全方位提升只是时间的问题。”年报数据显示:新初一招生人数同比增长 110% ,新高一录取学生素养再创新高,艺术生双过线率100% 。比数字更让人惊喜的是一批批外来专家的具体肯定——“槐文化引领,国槐三原色育人体系、槐香大教研已形成靓丽的品牌,真正做到了文化育人。”
学校槐园杨虎城铜像前,刚上完党课的“00 后”新教师说道:“从前以为延安精神在课本里,现在懂得它在国槐的年轮中。”的确,红色血脉正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汩汩流淌。
十九中努力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办学标准,为薄弱校振兴提供了范式——用红色基因铸魂,用实事求是破局,用群众路线聚力。
结语
六十九载风雨路,从夯土建校到智慧校园,从煤油灯家访到云端教研,十九中人用实践书写着延安精神的时代答卷。那些“她说”的誓言,已化作课程里的红色基因、课堂中的创新火花、校园里的成长故事。在这所永葆青春的老校,延安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文物,而是跳动在每节课堂、每次教研、每颗心灵中的火种。六十九载光阴里,十九中人用教育实践诠释着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她说过的,我们接着做。”槐香氤氲中,延安精神的火种,正在新时代教育者的接力中愈发炽热。
参考文献
[1] 杨拯美 , 杨拯英 . 怀念母亲谢葆真 [M]. 陕西 ,2007.
[2] 杨虎城教育思想研究会 . 杨虎城日记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