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碳排放效应研究
牛永周
41272319871128903X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担当。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 70% 以上。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空间载体,直接影响能源消耗、交通出行与产业布局,进而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许多城市面临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蔓延加剧通勤距离、绿地等碳汇空间被压缩等问题,进一步推高了碳排放水平。因此,研究双碳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路径及其碳排放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降低城市碳排放,提升生态质量,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其碳排放特征
(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大多数城市中,居住用地占据较大比例,这是满足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必然结果。例如,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居住用地可能占到城市土地总面积的 30%-40% 左右。工业用地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传统工业城市中,工业用地比例可能高达 20%- 30%. 。商业用地则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或商业节点,其比例相对较小,通常在 5%-10% 。城市还包括交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其他类型的土地。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城市的扩张往往以牺牲大量的农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代价,导致城市边缘的耕地和绿地不断减少。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不够合理,例如部分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相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特征
1. 工业用地
工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用地中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碳排放差异较大,例如高能耗的钢铁、化工企业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远高于电子信息等低能耗产业。而且,工业用地的布局也会影响碳排放,集中布局的工业园区如果缺乏有效的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措施,会导致局部地区的碳排放浓度过高。
2. 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能源消费,如取暖、制冷、照明、电器使用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能源消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以及绿化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居住用地的碳排放。例如,高密度的居住小区可能导致通风不良,增加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而缺乏绿化的居住小区则无法有效利用植被的碳汇功能。
3. 商业用地
商业用地的碳排放主要与商业活动中的能源消耗有关。商场、写字楼等商业建筑中的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这些电力大部分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发电,从而产生碳排放。而且,商业用地的人流量大,交通流量也大,这也会间接导致碳排放的增加,例如人们前往商业中心的交通出行会消耗燃油或电力,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4. 绿地
绿地是城市中的碳汇,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城市中的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绿地都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而,目前许多城市的绿地面积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低,且分布不均匀,无法充分发挥其碳汇功能。
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策略及其碳排放效应
(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策略
1. 基于功能分区的优化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应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远离城市中心和居住用地的区域,以减少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便于对工业企业进行统一的环境管理和能源监管。例如,可以规划专门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实现资源共享、能源循环利用等。居住用地应规划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区域,并且要保证居住小区内部有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商业用地应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或交通枢纽附近,以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并减少人们的交通出行距离。
2. 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
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是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城市功能分区往往过于单一,导致居民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场所分离,增加了交通通勤距离和能源消耗。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如在居住区内适当布局一些小型商业设施、办公场所等,可以减少居民的长距离出行需求。例如,建设商住混合的街区,居民可以在步行或短距离骑行范围内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从而降低交通碳排放。
3. 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
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是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举措。城市规划中应明确规定绿地的最低比例,并通过合理的布局使绿地均匀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可以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废弃地等建设口袋公园、社区绿地等小型绿地。加强对现有绿地的保护,防止其被侵占用于其他建设用途。
(二)优化后的碳排放效应
1. 直接碳排放效应
通过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够直接降低碳排放。例如,将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并加强能源管理后,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将提高,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会降低。居住用地的优化,如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增加绿化等,也能够减少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商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营可以降低商业建筑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2. 间接碳排放效应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还会产生间接的碳排放效应。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能够减少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不仅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整体能源需求,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例如,绿地的降温作用可以减少夏季空调的使用时间和强度,间接降低电力消耗产生的碳排放。
结论
双碳目标下,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对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用地类型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显著。为实现双碳目标,应采取基于功能分区的优化策略,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保护并增加城市绿地。这些措施将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效应,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总量,同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然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政府应主导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法规;企业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公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未来还需深入研究土地利用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子旋 , 刘兰君 .“双碳”目标下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变化及预测[C]. 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生态规划).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2024:609-619.
[2] 孙彩凤 , 姜巍 , 高卫东 . 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环境科学 ,2025,46(0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