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尹倩楠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中学思政课教师应当将生活化的素材融入课堂教学,选择新颖的教学方式,营造活泼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聚焦理论讲授,造成教学从生活实际中抽离出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参与热情度偏低。[1]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中,教师基于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的内容,这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优良品格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并非依靠学生简单的知识灌输,还要基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思政课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与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有利于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他们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教育培养的人才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成为学生的榜样。[2]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当在思想、言行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正直、表里如一,以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与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选生活化素材
正如学者高德胜在《生活德育论》中强调:“德育素材若脱离学生生活经验,便如同无源之水,难以引发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3]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与生活阅历是有限的,过于“高大尚”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过于遥远,他们难以理解、也难以共情。因此,生活化教学要聚焦学生生活场景的素材。教师可以优选源于家庭生活、校园交往、同伴互动场景的生活化素材,增加学生与抽象文字知识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与内化。例如,在关于“亲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围绕 “父母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的日常”“孩子与父母共同商议家庭琐事”“孩子为爸爸或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经历” 等素材展开,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体会亲情带来的温暖与力量。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的感同身受的真实情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场景与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生活化素材的选择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师也应当将社会热点、时代议题等融入教学,让课堂教学更能反映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超越自己,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二)创设真实性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思政课教师单向的灌输,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到说教,不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也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互动中感悟,不断地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创设真实性的教学场景,通过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象化、动态化,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生活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正如学者吴会年指出以生活教育理念为学科教学指导,教师能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变为形象的生活画面,由此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4]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灌输,教师还可以利用真实性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多元化活动
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就启示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知行合一。例如,在讲解“法治”时,教室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法治文化公园”,了解自己家乡的法治历史,应通过解读法治标语和学习相关的法治案例,理解法律与生活是密切相关,树立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律和履行义务。同时,教师通过多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细化活动流程,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以此来确保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有所学习,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生活化教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应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精选生活化教学元素,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以及多元化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促进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刘永宏.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学生·家长·社会, 2025, (20): 114-116.
[2]马刚刚.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J]. 文理导航(上旬), 2025, (02): 76-78.
[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2.
[4]吴会年.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07):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