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资源与语文学困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

刘仲会

贵州省江口县凯德民族学校  554400

引言

在我国的农村民族学校,尤其是生态移民学校,学生群体呈现出特殊的背景与需求。许多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顿,且家长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与知识积累任务。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面临较大困难。教学资源的缺乏不仅体现在物质设备的不足,更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家庭教育的支持、学习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认知发展。

一、教学资源缺乏对语文学困的影响

1. 教学硬件资源不足与语文学习困境

在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硬件资源的匮乏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以某所生态移民学校为例,学校的教室设施陈旧,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只有少量的课外书籍。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无法通过视听等手段拓展视野,课堂仅能依赖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内容显得单一且枯燥。教师无法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资源的贫乏,学生很难接触到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材料,难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与深刻理解。这一资源缺乏状况,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困境持续加深。

2. 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与学困问题加剧

在很多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某学校的语文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该校一名教师李老师为例,李老师由于长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工作,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未得到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均处于低水平。教师对教材的讲解过于机械,缺少互动和启发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造成了学困现象的蔓延。

3. 家庭教育支持缺失与学困加深

家庭教育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支持之一。在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支持严重不足。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和祖父母的辅导。祖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学生回到家中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家庭作业辅导,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机会也极其有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到重大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拓展。长期缺乏家庭教育支持,学生的语文成绩持续低迷,形成了学困生群体。

二、教学资源改善策略与语文学困转化路径

1. 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硬件资源的配置是解决语文学困问题的基础。以凯德民族学校为例,学校通过政府和社会捐赠,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智能黑板和投影设备。这一改变使得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动画视频以及课外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互动性。学校的老师们都能使用智能黑板进行课堂教学时,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语法结构能够通过动画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通过引入互动学习环节,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讨论词汇的含义,分享他们的观点。此举显著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力,尤其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学校还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通过硬件资源的改善,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材料,从而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以本课题实验研究组的廖重志老师为例,在接受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后,他学会了如何结合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多元化。他通过使用在线教育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本内容,还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课后,学生们能够通过平台完成课外练习,参加由教师设计的语文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凯德民族学校还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组的教师提供定期的教学培训和观摩机会,邀请专家讲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这种培训有效提升了本课题实验研究组的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本课题实验研究组的教师们通过学习如何使用教学软件,如互动学习平台和在线阅读工具,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和写作练习。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改善,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大幅提高,进而推动了学困生的转化。

3. 强化家校合作,推动家庭教育的参与

家庭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针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支持的不足,在本课题实验研究组所有教师的积极倡议下,凯德民族学校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家长,组织了家长学校,提供了家长教育培训课程。学校邀请专业教育心理学家为家长讲解如何在家庭中帮助孩子提高语文能力,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们学习到如何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讨论课文内容、帮助孩子整理学习资料等方式,增强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学校还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进展,并针对学困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建议。通过这种形式,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够获得具体的辅导建议。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支持者,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部分家长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在家中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支持。随着家庭教育的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学困现象逐步得到缓解。

结论

教学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在硬件设施、教师素质和家庭教育支持方面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村民族学校学生的语文学困现象。通过优化硬件资源配置,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多样化,教师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通过培训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进展。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学困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进步。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学困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这一过程中,硬件资源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增强以及家庭教育支持的强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与保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为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借鉴和经验,推动更加公平和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莉.(2018).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与学困生转化路径分析》. 《教育研究》,12, 45-56.

[2] 王涛 .(2020). 《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策略》. 《民族教育研究》, 4, 23-34.

[3] 李明.(2019). 《农村学校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8, 76-89.

[4] 周娟 .(2017). 《留守儿童语文学习问题与对策》. 《农村教育问题》, 6,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