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

王明燕

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云南昭通 657000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好发于青壮年人群。据权威数据报告[1]显示,我国 >15 岁以上的人群SCH 发病率为 0.43%co.09% ,这其中多数患者智能及意识基本症状,但仍有小部分患者存在着认知功能损害较为严重的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随着人文护理理念的发展,护理学界针对SCH 的护理从临床症状控制为主,逐步强化了心理社会护理所占的比重。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笔者特设计了本次研究,选择 2020 年 6 月-2021 年6 月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8 例开展数据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纳选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88 例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中共含男性56 例,女性 32 例。年龄 ,均值( 38.94±5.25 )岁;病程 6 个月-5 年,均值( 2.38±0.32 )年。两组对象资料比较存在同质性 。纳入分析:符合ICD-10 中有关SCH 的确诊指征;18-75 岁;剔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酒精依赖、行为紊乱及木僵,存在脑部解剖学结构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药物干预、病情指导、家属探视支持等。

1.2.2 研究组 给予优质护理:涉及内容包括(1)一般护理:如给予患者关心及爱护,避免其情绪过于波动;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难以入睡患者可给予镇静药物引导入睡;(2)病情缓解阶段:此时患者认知能力、心理水平均显著提升,此时积极与患者交流,并采取开放式管理方式,避免其与社会脱节,例如组织病友们一同开展打乒乓球、下棋及看电视等集体活动;(3)康复阶段:此时患者满足正常社交活动开展要求,鼓励其参与各类文娱活动,增强其内心愉悦感,指导患者自觉主动进食,服用药物。针对出现幻听及幻觉症状的患者需及时送医;(4)健康宣教:待患者认知能力及自知力提升后,可借助联欢会、广场舞、太极、做操、瑜伽练习等形式,使患者紧张身心状态得以放松,从而快速融入社会;饮食及用药方面需要给予种类齐全的高营养及低热量饮食,缓解其不良情绪。两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后比较效果。

1.3 观察指标

生活技能借助ADL 量表评估,量表共含穿衣、修饰、进食及洗澡10 项评估指标,分值越接近100 分代表生活技能水平越佳;社会功能借助 FAQ 量表(满分 25 分,分值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及SDSS 量表(总分 ⩾2 分代表有社会功能缺陷)评估;适应性评分借助FACESII-CV 量表评估,分值与适应性水平呈正比。

1.4 统计学评析

借助PEMS 3.2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显著性水准 α=0.05, 。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技能、社会功能及适应性评分(表1)

表1 两组生活技能、社会功能及适应性评分比较( /分)

诱发SCH 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时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身心健康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融合优质护理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优质护理开展后,研究组社会技能、社会功能及适应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及本组护理前,数据比较无同质性( P <0.05 )。分析原因如下:根据患者病情进展阶段不同,给予针对性干预。当患者处于心理状态水平与认知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的状态时,可举办一些社会活动,让患者积极融入到活动中,获得内心愉悦感,进而提升社会适应性水平;当患者处于康复阶段时,患者出院想融入到社会中的意愿是最强的[2]。通过举办病友联谊会方式,能够使患者在与他人交流的同时,增强自身对 SCH 疾病知识的理解,通过日常生活康复及日常护理,所患者掌握日常生活琐事打理技巧,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以不同形式的精神娱乐措施为手段,能够使患者潜移默化的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及精神状态水平,提升其心理满足感,最终提升社会适应度,提升适应性[3]。

综上,针对SCH 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运用,既可提升患者社会技能水平,也可提升其社会功能及适应性,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蝶,沈翠珍. 基于CiteSpace 的精神分裂症护理与康复的可视化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2):124-129.

[2] 崔鹏,李杰,毛希祥. 居家护理思维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延伸照护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22,41(2):173-177.

[3] 陈昂昂,姜衍松,张军. 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