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卢小雁 刘翠
河源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
引言: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化疗所引起的各种副作用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技能。化疗药物虽然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但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要想做到有效管理这些负面效应,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系统化的护理方法。
一、化疗前的护理准备
(一)心理护理
患者在面对化疗前时常会感到焦虑与恐惧,这种情绪源自对疾病的未知、对化疗副作用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生活质量的忧虑。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应当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为目标,采用系统化的心理支持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1-3]。在此阶段,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耐心解答其对化疗过程、预期效果及可能副作用的疑问,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阐述化疗的目标、药物作用机制以及副作用,并提供应对副作用的具体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向家属解释患者的治疗计划和预期效果,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从而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二)营养评估与准备
医护人员使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或MNA(老年人营养评估),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的营养风险。体重减少、食欲不振、体力下降等症状都是营养不良的征兆,医护人员采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方案,以满足患者对能量的增加需求。这类饮食包括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蛋类及乳制品,同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帮助修复受损细胞,减轻化疗副作用。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量及其对化疗副作用的反应十分重要,营养师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有助于调整饮食计划以满足患者的不断变化的营养需求[4-6]。
二、化疗期间的护理措施
(一)胃肠道护理
在患者化疗期间,化疗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显著影响。5-HT3 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抑制由化疗引发的恶心呕吐。
NK-1 受体拮抗剂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恶心和呕吐的控制效果。同时在饮食管理上,推荐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餐方式,并选择易于消化且温和的食物,以减少胃肠道负担。对食欲减退的患者,建议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品,以满足患者的基础代谢需求。对于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日常进食的患者,可考虑应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若患者存在严重胃肠功能障碍,则可使用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直接提供营养素。
(二)血管护理
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对血管系统构成一定压力。中心静脉导管,
如PICC(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和输液港(完全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可用于长期化疗药物的输注[2]。中心静脉置管的管理需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防止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定期对导管进行维护,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管腔堵塞,确保药物输注的顺利进行。在化疗过程中,严格监测输液速度及药物的输注情况,一旦发现输液部位肿胀、疼痛或发红,应立即暂停输液、重新评估输液通路或更换静脉部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也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使用硫酸镁湿敷等方法可有效缓解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7-9]。
(三)预防感染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首要步骤。定期对病房地面、床单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以减少病原体的存在。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是感染控制的核心,必须遵循规范的洗手程序,确保在每次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器械的前后都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同时,让患者使用抗菌漱口水、保持口腔湿润和定期检查口腔健康,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皮肤护理也应引起重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对于化疗引起的白细胞显著降低的患者,需采取严格的保护性隔离措施,以减少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是早期发现感染的有效途径,定期测量体温,及时识别发热等感染迹象,迅速采取干预措施[3]。
(四)心理护理与情感支持
化疗期间,持续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心理支持的核心在于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其心理困扰,并给予适时的情感支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可有效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模式,从而缓解因化疗引起的不良情绪。临床心理师应提供专业的情感支持,针对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提供适当的心理指导。凭借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帮助患者减轻情绪紧张,增强心理韧性。同时还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过程,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三、化疗后的护理与康复
(一)康复指导
化疗后康复指导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患者恢复体能,优化生活质量,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体力、增强免疫功能,并减轻化疗后的疲劳感。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选择低强度、逐步增加强度的运动项目,能够有效促进康复。化疗后,建议患者摄入富含高蛋白、高热量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支持身体的再生修复。专业的营养师应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制定具体的饮食计划,确保营养摄入的均衡性[10]。除此之外,确保患者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身体的自然修复过程。
(二)随访与监测
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血液学指标是随访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常规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及时发现血细胞减少的情况。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用于监测白血病的残余病变及治疗反应。还要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和肾功能指标(如血尿素氮、肌酐),进行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化疗后,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毒性等其他系统性的副作用,监测相关症状和体征能够及早发现并处理这些不良反应。系统性的随访制度应涵盖患者身体疲劳、体重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定期评估,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
结束语: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化疗的不同阶段实施恰当的护理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方式将更加精细化,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前景。
参考文献:
[1]廉茹, 李国丽, 张荣.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口腔溃疡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分析 [J]. 婚育与健康, 2024, 30 (07): 100-102.
[2]姜婷, 肖嫔, 罗天女, 杨理, 范甜. 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J]. 全科护理, 2024, 22 (07): 1281-1284.
[3]王薇. 系统化护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民间疗法, 2
024, 32 (07): 82-85.
[4]王清松, 朱鸿燕, 王凌云. 延续性干预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王清松,朱
鸿燕,王凌云 [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4, 30 (01): 118-122.
[5]苏敏, 黄彩献. 5A 护理模式对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 置入部位MARSI 的发生率的影响 [J]. 婚
育与健康, 2024, 30 (03): 130-132.
[6]韩丽鲜, 万琳, 吴惠芳, 熊瑛, 汪敏. 基于 Snyder 希望理论的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及其照顾
者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 21 (01): 2-8.
[7]唐亚丽, 巫涵, 沈宏宇, 袁晓晶, 杜丹丹. MPNFS 理论指导下多维度支持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
者心理健康及照顾者负担的影响 [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20 (06):126-130.
[8]吕雅洁. 护理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J]. 中国医药指
南, 2023, 21 (29): 179-181+185.
[9]邢香芹, 唐若莹, 王二洁, 胡娟, 夏小飞. 基于感染风险评估分层的针对性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
疗病人感染预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 (09):1282-1285.
[10]杨书环, 杨贵芳, 田桂荣, 裴玉燕, 董巧凤, 夏天. 集束化护理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肺部
感染发病率的效果研究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3, 22 (04): 43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