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石莹
临潼区教学研究室 陕西 西安 710600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深化,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链设计推动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协同发展(王蔷,2018)。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如何基于活动观重构阅读课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基础
英语学习活动观主张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三类递进活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整合语言知识学习、文化内涵理解和思维品质发展(教育部,2018)。二)与阎读教学的契合性
阅读本质是“文本解码—意义建构—批判反思”的过程(Grabe,2009),与活动观的三个层次高度契合。教师可通过活动设计搭建
本—学生—生活”的桥梁,实现深度学习。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现状与问题
1. 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碎片化:教师过度关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忽视文本的整体性和主题意义,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输入与输出失衡:课堂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缺乏语言实践机会,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3)思维培养不足:课堂提问多停留在浅层信息提取(如事实性问题),缺乏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价类问题(如Why/How)。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的必要性
1. 破解传统阅读教学困境,提升课
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问题链—任务链—活动链”** 的递进式设计,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整体性教学:围绕主题意义展开,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内容—思维”的关联;输入输出结合:通过复述、讨论、写作等活动促进语言内化;思维层级递进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创新,逐步提升思维品质。2. 契合新课标要求,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与这一目标高度契合。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 情境化、互动化、任务化** 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4. 适应中考改革趋势,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近年来,中考英语试题逐步从知识考查转向能力导向,阅读理解题增加推断题、主旨题、作者态度题,考查深层理解能力。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阅读—思考—表达”一体化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提取、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阅读策略,提升逻辑表达、观点论证、创意写作等输出能力。
四、基于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实施原则
主题引领原则:以单元主题为统领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所有活动围绕同一主题意义展开。
递进发展原则:遵循" 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的逻辑顺序,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完整闭环。
评价促进原则: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形成性+ 终结性),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发展。
(二)具体实施策略
1. 学习理解类活动设(1)文本解读策略
语篇结构分析: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本框架。
信息提取训练:设计表格填空、时间轴等任务帮助定位关键信息。语言特征聚焦:通过颜色标注、对比分析等方式突出重点句式。(2)情境创设方法
多媒体导入:利用短视频、图片等创设真实语境。
3X生活化关联:联系学生实际经验引发共鸣。
应用实践类活动设计
(1)语言内化活动
复述变形:改变人称、时态或体裁进行文本重构角色扮演:基于文本内容设计对话或短剧表演。
信息转换: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图表、海报等可视化形式。(2)合作探究活动
拼图阅读:分组完成不同段落分析后重组信息。
辩论讨论:围绕文本争议点展开观点交锋。
互评互改:小组间对写作产出进行评价反馈。
迁移创新类活动设(1)跨文化比较
文化现象对比:如中西方节日习俗异同分析。
价值观念探讨:针对文本中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讨论。(2)创意产出任务
续写改编:为故事设计不同结局或改编文体项目制作:如制作主题宣传册、录制英文播客社会践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3)批判性思维培养
观点评价:对作者立场进行合理性分析替代方案:为文本中的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色视角重新解读文本
五、教学案例示范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Unit 5课型:阅读课(2 课时)
学情分析:班级45 人,英语水平中等,对叙事文本感兴趣但语法运用能力较弱第一课时:学习理解阶段(40 分钟)
- 多媒体情境创设:
* 播放3 分钟极端天气视频合集(含暴雨、台风等)
-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 rainstorm?
- How did you feel at tha * 展示课文标题,预测内容:
- What do you think happened in the text?
2. 文本处理(25 分钟)第一遍阅读(5 分钟):
* 快速阅读任务:完成事件时间轴填空 Before the storm: Ben’s family was When it began: The reporter was After the storm: People were
第二遍阅读(15 分钟):
分段精读:
第1-2 段:用荧光笔标出过去进行时的句子第3 段:小组讨论找出描写风暴强度的3 个形容词第4-5 段:完成人物情感变化曲线图
语言聚焦:
重点解析 "was/were doing when..." 结构
3. 巩固反馈(7 分思维导图整理:
中心主题:The Rainstorm分支 1 :Characters (Ben, reporter, neighbors)
分支 2 :Actions (preparing, reporting, helping
分支 3 :Feelings (worried, surprised, moved) 随机抽查3 组展示并补充
第二课时: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阶1. 应用实践阶段(20 分钟)
活动1 :故事重组(8 分钟)
要求
保留原文关键信息添加适当的对话和音效说明使用至少5 个过去进行时的句子教师提供范例开头
Narrator: It was a dark afternoon. Ben’s father... Sound effect: [thunder sounds]
- 活动2 :情景模拟(12 分钟)角色扮演:记者采访风暴亲历者分组安排:
每组4 人(1 名记者+3 名受访者)
采访提纲提供支架问题:
1)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storm started?
3) How did people help each other?
展示要求:
至少包含3 个过去进行时的问答2. 迁移创新阶段(20 分钟)
活动1 :跨文化讨论(8 分钟)对比分析:
展示美国飓风救援新闻片段:
小组讨论:中西方面对自然灾害的反应异同引导问题:
- What similarities do you find? - Why do you think there are differences? 活动2 :创意项目(12 分钟)
任务选择:
A. 设计校园应急方案(图文海报)B. 撰写" 我的特殊经历" 小作文C. 制作防灾知识英文短视频脚本
分组实施:
- 方案组:使用canva 设计海报,包含3 条应急措施写作组,仿照课文结构 描述亲身经历
- 视频组:编写1 分钟脚本,需有旁白和画面说明
成果展示与互评:
- 使用评价量规(内容/ 语言/ 创意三个维度- 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展示在班级英语角
教学反思与调整建议1. 语言能力发展效果(1)知识掌握情况:
过去进行时使用准确率:通过课后测试发现,85% 的学生能正确运用"was/were doing" 结构描述场景,较教学前(62%)提升23 个百分点。
学生A :课前练习中混淆了过去进行时与一般过去时,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多次对话练习,最终在小作文中正确使用5 处过去进行时。
学生 B :创造性使用”While the wind was howling, people were helping each other”等复合句式。
(2)阅读策略运用:
信息定位速度:通过同类文本对比测试,学生平均寻读速度从每分钟120 词提升至150 词。
思维导图使用:92% 的小组能独立构建包含3 个以上分支的文本结构图。
2. 高阶思维发展表现(1)批判性思维:
在跨文化讨论中,68% 的学生能提出有依据的观点(如:"Americans rely more on official warnings while we depend on neighborhood help")出现具有洞察力的提问:"Why don't we see animals helping each other in disasters like humans do?" (2)创造性思维:
创意项目中的新颖点子:短视频组设计" 暴雨生存指南" 动画,用拟人化雨滴讲解安全知识;海报组将应急方案编成英文rap 歌词;故事续写中出现4 种不同结局,包括科幻版(被外星人救援)和寓言版(蚂蚁教会人类团结)。
本实践表明,英语学习活动观为阅读教学提供了系统化的实施框架,其效果体现在:实现了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浅层学
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化;构建了" 教学评" 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后续将重点突破:差异化活动的精准设计,技术融合的适切性把握,跨学科
素养的协同培养。建议教师在实施时:保持" 大胆实践,谨慎反思" 的态度;建立个人教学案例库(含成功与失败案例)定期进行基于证据的教学诊断。
本研究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框架,系统探索了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活动设计架构为阅读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实施范式。研究表明,通过精心设计 " 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 的递进式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完整闭环,使 85% 以上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言能力目标。特别是在过去进行时等语法项目的教学中,情境化的活动设计使语法知识的学习效率提升30% 以上。
其次,活动观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在文化对比讨论、创意项目展示等活动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个典型案例是,在 " 自然灾害 " 主题单元中,学生自主完成的防灾方案设计体现了对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综合运用。
然而,研究也发现若干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差异化教学策略还需细化,约15% 的学习困难学生在高阶思维活动中表现欠佳;二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有待提升,部分数字化工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三是长期效果的跟踪评估机制尚不完善。基于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采用”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确保活动的系统性和
2. 开发分层活动任务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3. 建立”教学- 评价- 反思”的良性循环机制
4. 加强学科融合,拓展英语阅读的育人价值
本研究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建议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不同文本类型的活动设计差异、技术赋能的活动创新、以及活动观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等方向。期待更多教师加入实践研究的行列,共同探索英语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总之,英语学习活动观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当教师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有意义、有挑战、有温度的学习活动时,英语阅读课堂就能成为滋养核心素养的沃土,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蔷.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与实践探讨[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8(4).
[2] Grabe, W.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