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宋延华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400050

引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声乐表现与合唱协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限于课程时长、师资结构与学生差异性等多重因素,初中合唱教学在教学模式、内容安排及技术手段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鉴于此,本文围绕初中合唱教学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需求,聚焦于三大关键策略:分层训练以提升教学适切性,节奏与音准强化以优化音乐表现,情境创设以激发情感共鸣。通过典型课例剖析,旨在探索科学、系统、富有实效的学生合唱能力培养路径。

1、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1.1 教学方法单一,专业师资匮乏

初中音乐课堂普遍沿用单向传授模式,教师示范演唱配合学生机械模仿构成主要授课框架,系统化互动策略明显缺失,这种教师主导模式忽略学生声音特质与学习能力差异,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参与主动性无法充分激活,教学效果呈现明显局限。县域及农村初中音乐学科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存在非专业教师代课现象,这类教师多数缺乏声乐教学系统培训与合唱组织经验,多声部排练中的音准校正、声部平衡等技术难点难以有效应对,学生合唱素养的持续提升遭遇现实阻碍。

1.2 学生基础薄弱,声部协调失衡

初中生普遍存在声乐基础薄弱现象,音准辨识能力不足、节奏感知稳定性欠缺、发声控制力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集体排练时易引发整体音高偏移与节奏混乱,合唱作品呈现质量显著受限。此外,在多声部教学中,学生水平差异造成声部结构失衡,常见高声部音量压制低声部、主旋律声部遮蔽辅助声部等现象,声部间动态平衡与层次递进难以实现,难以体现多声部合唱的艺术效果。

2、初中生合唱能力培养策略

2.1 分层训练,精准指导

分层教学理论主张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多样化能力层级的发展诉求,优化教学实效性,合唱领域引入分层训练机制,针对性处理音乐素养差异引发的声部协作难题,精准指导整合多媒体教具与智能技术,实施个性化指导方案,强化音准辨识、节奏稳定性及声部同步能力。

在《雪绒花》教学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音乐素养差异划分班级层级,基础组、进阶组与拓展组形成" 隐性分层结合显性任务" 的双轨架构,基础组成员专注C 大调单声部旋律训练,依托钢琴辅助完成音准校准,模唱过程建立基础音高概念;进阶组开展二声部协作训练,教师引导下深化学生音程距离感知与听觉协调,渐进式达成声部平衡;拓展组的学生则是运用柯尔文手势探索三声部卡农创作,完成即兴配合与多声部架构的初步实践,教学延伸阶段引入 AI 语音分析技术,产出个体化音准评估图谱,系统依据数据缺陷推送定制化训练模块:节奏微调、呼吸管理、音准连贯训练,构建课堂分层与课后强化双环节联动机制。

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可为各能力层级创造适配发展通道,有效平衡个体差异,促进课堂参与度和合唱表现力的同步提升。该模式在强化声乐技能基础上,同步培育音乐审美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实证显示其具备教学场景适用性与跨区域推广潜力[1]。

2.2 节奏训练,音准强化

在合唱艺术训练中,节奏感知与音高调控构成基础性教学维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Orff Schulwerk)融合体态律动理论,学生借助视觉信号捕捉、听觉信息整合及肢体动作配合,逐步形成音乐要素的具身化认知,基于多通道感知系统协同运作,促进节奏型态与音程关系的深层记忆。教育技术介入产生新可能,动态频谱分析结合声部均衡修正,使音高稳定性与节奏精确性获得同步优化。

在《青春舞曲》的合唱教学中,授课教师围绕“节奏—音准协同训练”目标,设计了融合视觉、体态与科技支持的“三维节奏图谱”教学模式。首先在视觉层面,教师将切分节奏(▲▲▲)与长音节奏(●__●)绘制成动态节奏线条,借助投影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节奏型认知。其次在体态律动训练中,高声部学生通过原地踏步强化节奏重拍,低声部学生则采用身体摇摆以感受连音线的流动性,从而提升节奏律动的整体感知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入分贝仪,捕捉不同声部的强度波动,呼吸调控训练与实时音量可视化形成闭环,引导学生掌握合唱声部的力度层次由此呈现细腻变化。面对变声期的男生,其在高音区易产生的频率偏差,对此教师可设计半声哼鸣替代方案,既维持声部结构完整性,又借助数字音频工作站完成音区平移与泛音频谱适配,创造符合学生生理特征的声乐训练空间。这种复合型训练模式,使声部间的时值同步性、音高准确性及频谱融合度均产生显著改善[3]。

2.3 情感共鸣,情境创设

音乐教学体系中,情感体验构成核心要素,合唱实践过程,情感共振现象直接加强参与者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布鲁纳情境学习理论与现代情感教育学理形成支撑框架。在此教师可运用情境构建策略,将学生导入历史背景、文化场域或情感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推动作品内涵的深度解析,唤醒共鸣机制,最终实现音乐演绎的真诚度与艺术张力的同步强化。

在《我的祖国》合唱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采用 " 情境—角色—情感 " 递进策略,推动认知向共鸣转化。情境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播放抗美援朝纪录片,人声采样软件合成战场音效,构建沉浸式历史背景与听觉氛围,激活情感参与。在角色代入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两组:战士组学生以坚实音色诠释主旋律段落,胸腔共鸣强化咬字力度,守卫组学生随音波具象化;群众组学生采用气声与连音技法处理副歌部分,声线交织形成牵挂的声场拓扑,歌词意象在渐弱处理中沉淀为敬仰。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角色扮演,学生在真实感与代入感中实现由“唱歌”到“表达”的质变,有效提升了初中阶段合唱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育人功能。

结束语:研究表明,基于学生实际差异实施分层训练,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成长;通过节奏与音准的结构性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合唱作品的整体质量;结合情境创设与科技手段,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与艺术共鸣。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 “合鸣共响,凝心聚意”初中合唱教学——对农村留守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4, (36): 87-89.

[2] 黄丹华 . 初中音乐课合唱教学的问题探究与改进措施 [J]. 初中生世界 ,2024, (44): 79-80.

[3] 张黎明.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策略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 2024, (11): 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