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拨开“迷雾”,重拾信心,做学生成长的助力者

作者

储思潜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

经历了中考的失利,站在人生成长之路的第一个分岔口,很多同学起初是带着无奈选择了到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这条成才之路,这也因此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作为职业教育的老师,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在帮助学生适应职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耐心沟通,怀揣包容,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目标,加以积极引导,努力成为他们“最长情的陪伴者和引路人”,与学生一起绘画属于彼此的独一无二的成长蓝图。

案例描述

1 基本情况

姓名:小A 性别:男 年龄:16 岁 成绩:英语成绩优异

性格特征: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自尊心强、倔强、叛逆

家庭背景:父母忙于生意,与小A 缺乏交流,对其物质需求尽量满足,对其抑郁无法理解。

2 具体表现

新生心理测评有比较严重的心理抑郁倾向;

入学后面对新的专业,吃力,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厌学、厌世的想法;

对未来非常迷茫,不知道以后可以做什么。

案例分析

(一)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因自己梦想里的学校和现实差距较大导致的情绪波动,焦虑苦恼,厌学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1.性格因素的影响:小A 性格内向、孤僻,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容易将所产生的情绪内化而无法及时排解。

2.成长经历的影响:小A 来到了我校,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A 的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导致中考过后她选择自闭,碍于面子不再与初中同学交流。成长经历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A 经历了一段由“希望”到“绝望”的起伏转变,对现阶段生活不适应,没有学会如何面对挫折,继而再次引发了抑郁情绪。

3.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生成长早期受到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在遇到发展性问题时,孩子不愿意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得到的家庭支持力量比较少。

4.社会因素分析:对抑郁症等相关心理疾病的宣传科普不到位,使得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科学。在本案例中,学生已经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但是家长和学生本人都以抑郁类药物副作用太大而拒绝服药治疗,没有充分考虑到抑郁症本身对孩子身心带来的伤害。

实施策略及依据

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所倡导的“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教育理念。

问题关键点

1. 堵点:如何化解小 A 的心理危机,帮助小 A 疏通心结,敞开心扉,正确看待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2. 难点:明确造成小 A 学业受挫的原因,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小 A 进行学业帮扶,使其跟上课程要求,尽快适应新专业。

3. 重点:如何帮助小 A 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培养“逆境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施过程

1. 温情陪伴,家校联动,帮助学生敞开心扉

了解到此事后,第一时间与小 A 进行面对面沟通,小 A 说自己从小就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遭遇中考的滑铁卢之后,就开始失眠焦虑,有一次偷听到家人聊天,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的期待,家长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时流露出对自己的要求。来到职校后,心理落差加剧,她不能接受自己变成“学困生”,觉得认识她的同学们都会对她有所非议。

在家访过程中,我们围绕如何正面管教和陪伴进行了深入交流。(1)对于叛逆的孩子,要做到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掌握一些正面管教的工具,学会有效地鼓励。认可并鼓励孩子好的一面,关注并认可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完美。比如谈话时要注意把握时机,要等到“非冲突”时间进行交流,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2)安排出特别的家庭时光,召开家庭会议,每位家庭成员说一说自己在工作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开心的事,促进家庭成员的了解,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2. 明确原因,整合资源,重振学生学业信心

针对学业受挫的情况,经过仔细梳理和排查,小A 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和亲情需求方面。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任课教师对小A 的情况一直密切关注,课上课下给予小 A 学业上的指导,培养小 A 对专业的认知度。班长以及学习委员在得知小 A 的情况后,热心主动地为小 A 提供学习资料,勾画重点练习题,帮助小 A 探索专业的学习方法。

针对小A 提到父母对自己要求过高,让自己经常陷入自责又烦躁的状态,班主任与家长也进行了说明,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久而久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负向情绪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家长对自己的日常行为也作出反思,表示尽可能避免在言语上给孩子施加压力,也会多鼓励学生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放松心态,坦然面对。

3.职业规划,科学引导,唤醒学生内生动力

开设“梦想”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一些自己认为很艰巨的目标,经过任务分解似乎也不是那么遥远,人生的道路就像攀岩,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做好长远的、科学的规划,面对新的挑战时,才不会轻言放弃。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端正心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勉励自己——“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案例启示

一、重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掌握班级一手心理危机数据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 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作为班主任,要第一时间掌握所带班级有心理疾病、危机的群体数量、情况,做到高度关注,积极举措,提前预防。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重点关注学生机制

学生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信息、测评记录、咨询记录、跟进记录、干预记录等内容。应及时对学生信息进行跟进更新,动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耐心细致引导,发掘心理问题背后动机

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虽然生理发展已接近于成人,但心理发展往往滞后,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因经验不足,认知不够,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这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境,要学会倾听,挖掘出造成学生心理困扰的真正原因,根据原因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

四、家校联动,为学生筑起一道“爱的屏障”

班主任在得知学生情况之后,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存在的情绪困扰和安全风险。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支持,做好学生的人身安全监护工作,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筑起一道“爱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