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作者

加永伦珠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察拉乡文化服务中心854300

一、引言

群众文化涵盖民俗文化、社区文化、公共艺术等多元形态,传统传播依赖线下活动(如庙会、展览)、纸质媒介(如宣传栏、报刊),存在明显局限:一是覆盖范围窄,线下活动受地域(如偏远地区参与难)、时间(如工作日活动参与率低)限制,单场活动覆盖人数不足千人;二是内容传播浅,纸质媒介以静态图文为主,难以呈现文化内涵(如民俗表演、非遗技艺),受众理解度不足 40% ;三是互动性缺失,传播多为 “单向输出”(如宣传栏信息展示),受众反馈渠道少(反馈响应时间超 72小时),参与积极性低。

随着数字化普及(我国网民规模超 10 亿)与公共文化需求升级,传统传播模式已难适配 “全民参与、精准传播” 需求。因此,研究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传播模式,对扩大文化覆盖面、增强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众文化传统传播痛点与数字化传播价值

2.1 核心传播痛点

传播中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渠道协同弱,线下与线上渠道(如零星的文化公众号)割裂,信息不同步(如线下活动信息未同步线上),传播效率降低 50% ;二是内容适配差,未结合数字化平台特性(如短视频平台时长限制)调整内容形态(如将长篇文化纪录片直接上传,完播率不足 20% );三是效果评估难,缺乏数据支撑(如受众年龄、兴趣偏好),无法判断传播效果(如文化知识知晓率提升幅度),后续优化盲目。

2.2 数字化传播价值

为群众文化传播提供三重支撑:一是覆盖范围扩大,线上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突破地域限制,单条文化内容触达人数可达百万级,偏远地区覆盖率提升 60% ;二是内容体验升级,通过视频、VR等形态呈现文化(如 VR 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受众理解度提升至 80% 以上;三是互动效率优化,实时评论、投票、话题互动等功能,受众反馈响应时间 ⩽24 小时,参与率提升 50% 。

三、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传播模式创新路径

3.1 渠道融合模式:构建 “线上 + 线下” 协同传播矩

打破传播壁垒:一是线上渠道多元化,搭建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 + 直播平台(视频号、B 站) + 文化云平台” 矩阵,短视频侧重碎片化文化内容(如 1-3 分钟民俗小知识),直播侧重实时互动(如非遗技艺直播展演),文化云平台整合资源(如线上展览、文化课程);二是线下渠道数字化改造,在文化场馆(如文化馆、图书馆)设置数字终端(触摸屏、VR 设备),提供线上资源查询(如附近文化活动预约)、沉浸式体验(如 VR 民俗场景);三是渠道协同联动,线下活动(如社区文化节)同步线上直播,线上征集的文化作品(如群众摄影)线下展出,实现 “线上引流、线下落地”,传播效率提升 80% 。

3.2 内容创新模式:适配数字化平台的文化内容重构

提升传播深度:一是内容形态适配,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数字化形态 —— 民俗文化制作成短视频(如 3 分钟 “端午包粽” 教程),非遗技艺制作成系列纪录片(每集 5-8 分钟),文化知识设计成互动 H5(如 “文化知识闯关”);二是内容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受众(青少年、中老年)定制内容:青少年侧重趣味化内容(如动画形式的传统文化故事),中老年侧重实用化内容(如线上广场舞教学);三是内容 IP 化打造,挖掘特色文化(如地方民俗、本土名人),打造系列内容 IP(如 “家乡非遗手艺人” 系列短视频),增强受众记忆点(IP 内容复购率提升 40% )。

四、数字化群众文化传播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4.1 技术与资源保障

夯实传播基础:一是技术平台建设,投入资金开发文化云平台(支持视频播放、直播、互动功能),确保平台稳定性(故障率 ⩽1% );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精准统计受众数据(年龄、地域、兴趣);二是内容资源整合,联合文化机构(如非遗中心、文化馆)、群众文化爱好者,建立数字化内容库(含视频、图文、VR 资源),每月更新内容 ⩾50 条;三是设备适配优化,针对老年受众简化数字终端操作(如增大字体、语音导航),降低使用门槛(老年用户使用率提升 30% )。

4.2 人才与能力保障

提升传播专业性: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招聘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剪辑、直播策划)、文化内容创作(文案、编导)人才,组建专职团队;开展 “数字化传播 + 文化知识” 培训(每年不少于 40学时),提升团队文化解读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群众骨干培育,选拔文化爱好者(如社区文化带头人),培训其使用数字化工具(如短视频拍摄、直播操作),成为 “民间文化传播者”(培育数量 ⩾10 0 人 / 年);三是专家智库支持,邀请文化学者、新媒体专家,指导内容创作(如文化内涵解读)、传播策略(如平台运营技巧),提升传播质量。

4.3 效果评估与优化保障

确保传播实效:一是建立评估体系,从传播广度(内容触达人数、平台关注量)、深度(内容完播率、互动率)、效果(文化知识知晓率、参与活动人数)设置量化指标;二是实时数据监测,每周分析传播数据(如短视频播放量、直播观看人数),识别问题(如某类内容互动率低);三是动态优化调整,根据数据反馈优化策略(如互动率低的内容增加话题互动),每月迭代传播方案,确保传播效能持续提升。

五、结论

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传播模式需通过渠道融合、内容创新、互动优化,解决传统传播中覆盖窄、体验差、互动弱的问题,实现 “全民覆盖 - 深度传播 - 主动参与” 目标。当前仍面临基层数字化设施不足(偏远地区文化云覆盖率不足 50% )、老年受众数字素养低(操作困难率超 40% )、优质内容产能不足(原创内容占比不足 30% )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基层数字化设施建设(政策补贴支持)、开展老年数字技能培训、建立 “政府 + 社会” 内容创作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层面可通过评选 “数字化文化传播示范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引导模式创新,最终构建 “技术先进 - 内容优质 - 受众参与” 的群众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蓉. 科协引领下的群众文化科普传播模式创新[J]. 中原文化与旅游,2025(5):28-30.

[2] 杨茜.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编创模式构建——以十堰市为例[J]. 读天下,2025(30):119-121.

[3] 汤翠荣. 融媒体背景下群众文化宣传引导策略研究[J]. 电脑校园,2020(8):3380-3381.

作者简介:加永伦珠(1993-),男,西藏察雅人,本科学历,现任职助理馆员,专业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