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罗全荣
镇雄县中医医院
引言
慢性鼻窦炎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手术干预为主,但存在药物依赖性强、术后复发率高等问题;中医治疗虽强调整体调节,却面临辨证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估缺乏客观指标的困境。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通过整合二者优势,形成标准化诊疗流程,既遵循西医循证医学证据,又融入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为慢性鼻窦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新路径。开展回顾性分析有助于总结路径实施中的经验,优化诊疗环节,提升临床疗效。
一、慢性鼻窦炎临床治疗现状与问题
(一)西医治疗的局限性
西医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消除炎症、改善通气为核心,急性发作期多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辅以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黏液溶解剂促进分泌物排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鼻内镜手术被视为重要干预手段,通过清除病变组织、重建鼻窦引流通道改善症状。然而临床实践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发菌群失调与耐药性问题,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应用存在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鼻内镜手术虽能短期内改善通 Fi ,但术后术腔粘连、黏膜功能恢复不全等问题仍导致较高的复发率,部分研究显示术后1 年复发率可达 15%-30% 。
(二)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将慢性鼻窦炎归属于“鼻渊”“脑漏”等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与肺脾气虚、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相关,治疗以辨证分型为基础,内服中药汤剂配合针灸、雾化吸入等外治法。肺脾气虚型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固表,湿热蕴结型多用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气滞血瘀型则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节,在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少。但中医辨证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同医家对证型的判断存在差异,疗效评价多依赖患者主观感受,缺乏客观的指标支撑,难以形成规范化的诊疗方案。
(三)传统治疗模式的协同障碍
在传统治疗模式中,中西医结合多停留在简单叠加层面,缺乏系统的路径设计。部分临床实践中,西医治疗占据主导地位,中医仅作为辅助手段在术后或缓解期介入,未能充分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另一些情况则因中医辨证缺乏客观依据,导致中西医治疗方案衔接不畅,疗效难以协同提升。此外,传统治疗模式缺乏标准化的疗效评估体系,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环节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治疗方案的优化与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一)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结合原则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参照《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西医诊疗规范,明确抗生素使用指征、糖皮质激素应用疗程及手术适应证等关键节点。同时融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疾病不同阶段引入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如急性期辨为“风热犯肺”或“肝胆湿热”,缓解期辨为“肺脾气虚”或“肾阳不足”,使中医治疗能够精准对接西医诊疗流程,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
(二)分期诊疗的路径框架设计
根据慢性鼻窦炎的病程特点与治疗需求,将临床路径划分为急性期、缓解期与巩固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以西医控制感染、减轻症状为主,联合中医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治法,如选用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配合中药雾化吸入减轻鼻黏膜水肿;缓解期减少西医药物用量,加强中医健脾益气、祛湿通窍治疗,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辅以针灸迎香、印堂等穴位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巩固期以中医调理为主,通过玉屏风散等方剂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同时定期进行西医鼻内镜复查监测术腔恢复情况。
(三)疗效评估体系的整合构建
整合中西医疗效评估指标,建立多维评价体系。西医指标包括鼻内镜检查评分、鼻窦CT 影像学改变、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客观数据,用于评估黏膜炎症程度、鼻窦引流情况及症状改善幅度;中医指标则涵盖中医证候积分、舌脉象变化等,反映机体整体状态的调整效果。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评分量表,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对比,既体现西医的客观精准性,又保留中医的整体辨证特色,为路径优化提供全面的疗效依据。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与价值
(一)症状改善与复发率控制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通过分期诊疗与协同干预,在改善临床症状与控制复发率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急性期中西医联合用药可快速减轻鼻塞、脓涕等症状,缓解期中医健脾祛湿治法能改善鼻腔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巩固期的扶正固本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临床实践表明,该路径可使鼻塞缓解时间较单纯西医治疗缩短1-2 天,脓涕消失率提高 15%-20% ,且术后1 年复发率较单纯手术治疗降低 8%-12% ,体现了中西医协同在症状改善与远期疗效维护方面的综合价值。
(二)医疗资源优化与患者依从性提升
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设计在医疗实践中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时长和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而且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中医外治法,如穴位按摩、中药鼻腔冲洗等,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路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重视患者的教育,通过制定详细的患者教育手册,向患者清晰地讲解中西医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这不仅增强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知和理解,也促进了患者与医疗团队的配合,最终有助于提升治疗的整体疗效。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也为医疗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创新意义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标志着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这一模式摒弃了传统中西医结合的简单叠加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辨病基础上的辨证”与“辨证指导下的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新理念。在这种模式下,诊疗过程既严格遵循西医循证医学的证据,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又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通过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弥补西医局部治疗的不足。该创新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它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流程。这种流程为其他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模型,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规范化发展。通过这种模式,中西医结合医学得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智慧的同时,融入现代医学的科学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束语
慢性鼻窦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通过整合西医的规范化诊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优势,在改善症状、控制复发、优化医疗资源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回顾性分析表明,该路径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也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前瞻性研究,深入探索中西医协同的作用机制,结合临床数据优化路径细节,推动慢性鼻窦炎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吴蝶.慢性鼻窦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
[2]孙成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21,51(08):55-56.
[3]杜俊,佘秀梅,冯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03):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