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林海
浙江省台州中学
引言:
“健康中国”战略和素质教育推进之时,高中阶段体育体能训练渐渐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部分,由于高中生承受较大学业压力,科学规划的体能锻炼可以改良身体机能状况,而且有益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完善,当下一些学校对此重视不够,急需展开系统研究并制订可行的改进方案,这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有着实际价值。
一、高中体育教学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1.1 增强体质健康,奠定成长基石
体育锻炼对于学生体质的提升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心肺耐力训练能够优化心脏的泵血效能和肺部的通气状况,力量训练有益于肌肉组织和骨骼密度的加强,柔韧性练习则可增大关节的活动幅度并减小运动时的伤害概率,当下一些高中生存在体重超标或者体能衰退之类的问题,通过系统化的体能干预手段,既可针对这些情况加以解决,又可给他们的日常事务和学业发展给予坚实的身体支撑。
1.2 终身运动习惯的培养与长远发展促进
体育课程设计需重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整合,从而唤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慢慢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传统的训练模式大多围绕长跑和体操展开,这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如果加入障碍赛跑,趣味跳绳之类的更新鲜活动,就能明显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当学生在运动中收获了积极的感受时,他们的参与动机就会从外界因素转变成内心自发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持续性运动行为会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变成应对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有力支撑。
1.3 缓解学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时,常常会出现焦虑情绪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而体育锻炼作为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运动过程之中内啡肽和多巴胺的释放能够调节情绪状态,从而帮助人们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达成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与意志品质,并且通过团队协作形式下的体能训练还可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孤独感。
二、高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资源短缺限制训练实施
资源匮乏问题主要表现在场地设施、器材配备这两个方面,有些高中的校园由于建筑空间有限,很难容纳大型体育赛事,而且没有室内训练场地,恶劣天气时常规训练就无法开展,现有的器材更新速度慢且数量不够,一些器材存在隐患,基本装备常常需要几个学生共用,这样就大幅削减了整体训练效率,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智能化监控系统,不能做到准确收集训练数据并展开科学分析。
2.2 训练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与趣味性
当下体育教育实践里广为流传的“一刀切”式训练模式并未做到对个体内差异特点的考量,体质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体质较强的学生则会遇到训练强度不够的困境,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过于依循旧有传统项目,缺少新奇创意以及趣味元素,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参予积极性的提高。
2.3 安全隐患显著,保障机制欠缺
安全保障存在漏洞:场地设施与器材的维护不足可能会成为学生跌倒事件的诱发因素,如果学生热身活动不到位或者动作出现偏差,并且教师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引导,在训练过程中也没有实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就很难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三、高中体育教学开展体能训练的对策
3.1 增加资源投入,优化硬件与智能设备配置
教育机构需努力提升体育专项经费占比,改善运动场地功能分区设计,率先推动室内训练设施的建造进程,依照“单人专享”原则增添基本器材,而且定时对老旧设备执行检修更新,利用智能化技术创建学生体质监测体系,可借助校企协作或者社会捐赠等途径解决场地资源短缺难题。
3.2 创新训练方法,融合个性化与趣味性
推行分层教学:初期依靠体能测评数据划分训练小组,然后按照这些小组制定个性化方案,还要依照实际进程来改变计划,可以采用体能竞赛,团队协作以及新奇的运动形式,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设置量化评判标准和奖励办法,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3.3 构建“预防+应急”安全保障机制
形成包含日常巡检,定期检修,周期性维护在内的综合设施管理架构,指定专人执行场地器材的清洁,修补任务,设置醒目标识,在训练前引导学生做好热身准备,训练结束时安排放松活动,通过典型事例剖析来加强安全意识,备齐应急医疗设备,要求教师具备基本救护技能,还要完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
总结:高中体育体能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大影响,面对各种束缚条件,亟需搭建系统化的改良方案,促使训练制度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成长,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郭思岑.我国普通高中体能模块课程实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徐永璞.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30):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