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全景叙事中的校园文化表达
靳松 侯克杰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
一、项目背景与理念定位
以“以爱育爱,爱育理想”为核心理念,校园景观处处渗透“爱”的符号。传统宣传难以呈现校园文化的立体性,VR 全景技术成为破解这一痛点的关键工具。本片通过360°全景漫游,让观众在虚拟校园中“行走”,在礼仪员引导下感知“爱”的具象化表达。
二、VR 叙事的四维实践路径
1. 主题聚焦:以“爱”为叙事锚点
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爱育爱,爱育理想”,爱是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石一景的设计皆融入了“爱”这一要素。校园文化既是我校的特色名片,也是人们了解学校办学思想的窗口。因此,将“校园爱意”作为本片的主题,观众通过 vr 全景视频徜徉在校园中,聆听着礼仪员的讲解,在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品味校园文化,了解“爱”的广博。
选取校门口文化石、主雕塑区、益德楼主厅等 5 处核心景观,每处均承载“爱”的不同维度(如师生之爱、自然之爱、理想之爱),形成“景观—情感—理念”的递进叙事链。
2. 景观遴选:校园中有特色的景观是有很多处的,拍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依据地进行取舍。本片在选取景观时着重从兼顾叙事与视觉逻辑角度考量:
(1)主题契合度:所有景观均嵌入“爱”的显性符号(如“爱”字雕塑、钢琴与理想娃组合);尽量做到室外景观与室内景观相结合,景观的“动”与“静”相结合,每处景观既特色鲜明,内容间又各有侧重不重复,使文化表达立体化,更加全面地表达“爱”的内涵。
(2)360°视觉平衡:拍摄使用的设备是360 度摄像机,能够立体表现景观内容。避免单面叙事、某区域空洞无物,确保景观各角度均有可观赏细节;
(3)光线适配性:选择自然光充足的时段拍摄,补充光源,确保画面明暗适当,保证色彩还原准确。
3. 角色共情:学生作为叙事主体
选用4 名在校学生担任礼仪员,采用“单人解说+多人互动”模式。例如:
- 主雕塑区:礼仪员与下棋学生自然互动,传递“爱”的生活化场景;
- 益德楼主厅:钢琴演奏者与礼仪员对话,强化“以美育爱”理念。
4. 技术适配:沉浸式体验的细节设计
- 机位策略:固定机位(校门口、主雕塑区)确保叙事焦点,移动机位(文化石长廊)增强漫游感;
- 声音采集:采用外接“小蜜蜂”麦克风同步收音,兼顾解说清晰度与环境音真实感;
- 视觉中心校准:通过预演确定默认视觉中心,避免观众因视角偏差产生叙事断裂。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影片以全景视角展示校园主题风采,由学生带领观众沉浸式观赏,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360全景漫游,学生以第一视角“走进”校园景观,与礼仪员、同学演员实时互动,将抽象的“爱”转化为可触摸的校园生活场景。学生演员参与拍摄全过程,从“被教育者”转为“德育创作者”。拍摄后学生自发组织“校园爱意”讲解团,形成“创作—传播—再创作”的德育循环,强化主体意识与责任感。
四、结语
VR 全景技术通过“空间叙事+情感共鸣”重构校园文化表达,为德育资源开发提供新范式。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多终端适配(VR 头显+手机端);交互式叙事(观众点击触发不同故事线); 跨校联合开发,构建区域VR 德育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Z]. 2017.
[2] 张丽. VR 技术在校园文化叙事中的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