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张会娟
正宁县三嘉九年制学校 745309
一、立足生活:搭建写作素材积累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写作的核心困境在于“无物可写”,本质是生活体验与素材积累的匮乏。语文教材明确提出“写作要从生活中来”,因此培养写作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可表达的写作素材。
观察是素材积累的基础,但小学生的观察常处于“无意识、碎片化”状态,需教师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其“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教学中可设计分层观察任务:
1. 感官联动观察:针对低年级学生,以“五感体验”为核心设计观察活动。例如观察校园里的梧桐树,要求学生“看一看树叶的形状与颜色、摸一摸叶片的纹理、闻一闻树叶的气味、听一听风吹树叶的声音、说一说触摸后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短句记录的方式,将抽象的观察转化为具体的表达。
2. 时序追踪观察: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设计“长期追踪”任务。如“我的植物朋友”观察活动,让学生选择一株植物(如绿豆芽、多肉),每周固定时间记录其生长变化(高度、叶片数量、颜色变化),同时写下自己的照顾过程与心情(如“今天绿豆芽长出了小根,像老爷爷的胡须,我小心翼翼地给它浇水,希望它快点长高”)。这种持续观察不仅能积累素材,更能培养学生的耐心与细节捕捉能力。
3. 场景聚焦观察:结合校园生活与社会体验,设计场景化观察任务。如“校园运动会的精彩瞬间”“菜市场的热闹场景”,要求学生聚焦一个具体对象(如运动员的表情、商贩的吆喝),用“细节描写三要素”(动作、神态、语言)记录,避免观察流于表面。
二、依托阅读:构建写作能力提升的“养分供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篇章结构意识、情感体验深度,都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来滋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积累”,将阅读中的语言、结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多聚焦“内容理解”,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需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作者如何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衔接:
1. 语言积累:从“识记”到“运用”
针对教材中的经典段落(如《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五光十色的海水”的景物描写),教师可设计“仿写训练”:先让学生体会关键词的妙处(如“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仿写(如“小草从土里冒出来”“太阳从山头冒出来” ) 。同时,鼓励学生建立“好词好句”积累本,不仅记录词语,更要写下“如何运用”(如“‘翩翩起舞’可以用来描写蝴蝶,也可以描写小朋友跳舞”),避免“死记硬背”。
2. 结构借鉴:从“感知”到“模仿”
小学阶段的课文多采用清晰的结构(如总分总、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教师可结合课文结构设计写作训练。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按季节顺序描写)后,引导学生仿写《美丽的校园》,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校园景色;学习《掌声》(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后,让学生仿写“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明确“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框架。这种“以读学写”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篇章结构,避免写作时“条理混乱”。
3. 情感迁移:从“理解”到“表达”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慈母情深》中的母爱、《难忘的泼水节》中的快乐)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情感联结”任务,如学习《秋天的雨》后,让学生写“秋天的风”,要求不仅描写风的特点,还要写出自己对秋风的感受(如“秋风拂过脸颊,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真舒服”);学习《司马光》后,让学生写“一次我帮助别人的事”,模仿课文中“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建立“个性化”素材积累载体
素材积累需要长期坚持,教师需为学生提供便捷、有趣的积累载体,激发其主动积累的兴趣:
“生活小事”日记本:低年级学生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天用1-2 句话记录一件小事(如“今天我帮妈妈擦桌子,妈妈夸我懂事”),搭配简单的绘画;中高年级学生则可写“片段式日记”,重点记录一个细节、一种感受(如“放学路上,一只小猫咪跟着我走了两条街,它的眼睛像蓝宝石,我蹲下来摸它,它轻轻蹭了蹭我的手,真可爱”),不要求篇幅,只要求真实。
“素材手账”收集册: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小发现”收集起来,如落叶、电影票根、旅游门票等,贴在手账中,并用简短文字标注时间、地点与感受。这种“可视化”的积累方式,能让素材更生动,也为后续写作提供直观的“记忆锚点”。
“班级素材库”共享平台:利用班级微信群或学习园地,设立“每日素材分享”板块,学生可每天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小素材(如“今天我学会了系鞋带”“我家的小狗会握手了”),教师定期整理优质素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让个体素材成为集体的写作资源。
四、拓展“多元化”的课外阅读
教材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教师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书籍,丰富写作的“养分”:
分学段推荐阅读书目: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推荐适合的书籍:低年级以绘本(如《蚯蚓的日记》《猜猜我有多爱你》)、童话(如《安徒生童话》)为主,培养想象力与语言感知力;中年级以儿童文学(如《草房子》《夏洛的网》)、科普读物(如《昆虫记》)为主,积累叙事素材与科学知识;高年级以经典名著简写本(如《西游记》简写本)、散文(如朱自清的《春》)为主,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采。
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定期举办班级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例如分享《夏洛的网》时,引导学生讨论“夏洛如何用语言帮助威尔伯”,并仿写“我和朋友之间的一件事”,用具体的语言描写体现友谊。这种活动不仅能深化阅读体验,更能将阅读中的感悟转化为写作的思路。
鼓励“读写结合”的创意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创意写作,如给书中的人物写一封信(如“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封信”)、续写故事(如“《狐假虎威》之后发生的事”)、改编故事(如将《龟兔赛跑》改编成“兔子赢了的故事”)。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让阅读成为写作的“灵感源泉”。
五、结论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生活为源头、阅读为滋养、思维为根基、实践为动力、评价为激励”,构建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需求,让写作从“枯燥的任务”转变为“有趣的表达”,从“被动的模仿”转变为“主动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阅读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