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研究

作者

胡文辉

岷县梅川初级中学

引言

传统教学各环节相互孤立的状况可被此研究改变,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且协同发展。一方面,能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可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他们对物理探究实验的热情。这有力推动初中物理教学高质量前行,为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备、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一)备课环节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教学评价脱节

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点聚焦在实验步骤与知识讲解方面,然而在教学目标的细化工作上存在明显不足,并且未能全面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备课往往各自为政,并未提前把教学评价融入进去,在教学过程当中难以依据预设评价对教学节奏予以精准把控,没办法及时了解学生对在实验知识的掌握状况,这进而对探究实验的教学成效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探究活动形式化

许多教师仍习惯把控课堂,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有限,学生多被动按指令行动。还存在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缺乏深入思考交流。以实验设计为例,教师直接给出方案,学生未充分参与思考,难以领会实验原理,这不利于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学习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能力

仅把实验报告完成状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当成评价依据的教师占大多数,他们重点考量的是知识记忆,还有操作步骤的正确性。单一如此的评价方式难以从各个方面呈现出学生在探究进程里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创新意识的发挥情形,学生为获取分数将实验机械地完成,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能力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对教学改进造成了影响。

(四)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影响一体化实施效果

学校内部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验器材等资源分布得极为分散,没有进行统一管理也无法高效调配,这就导致部分实验由在器材短缺而难以顺利开展。学校与社会资源以及校际之间的共享机制还很不完善,科技馆科研机构这类外部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使得教学活动的丰富度与深度因一体化教学缺少丰富素材支持而降低,进而影响了整体实施成效。

二、“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策略(一)优化备课设计,构建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

教师要精准确定知识、能力、素养等多维度目标,需深入钻研课标,并将其细化到探究实验各环节。同时,要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任务既要关注科学思维、探究精神等素养提升,也要包含实验操作技能,以全面体现学生学习成果。

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为例,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独立完成不同物距下的实验操作与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成像规律,提升科学探究与归纳能力,培养实事求是态度,感受科学严谨性。评价任务包括:实验操作时,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安装器材、规范操作,并对其操作技能评分;实验结束后,查看学生记录数据是否完整准确,能否据此绘制图表、归纳规律,以此评估其科学探究能力。

(二)强化学生主体,设计多层次探究实验活动

探究实验活动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与能力差异,设计多层次内容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基础层次活动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与器材,掌握物理规律概念;提升层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拓展层次可组织创新性实验研究,激发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基础层面让学生按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记录不同条件下摩擦力数据,领会实验原理与操作;提升层次组织学生分组探讨,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压力”或“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并分析数据;拓展层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增减摩擦力的实例,提出创新改进方案,如设计新型鞋底花纹,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践行“备、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进程里,多元化学习评价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它打破了单一评价方式的束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综合衡量。采用书面测试实验操作考核以及项目式学习评价相互辅助,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融合的方式全方位且客观地呈现学生学习状况,助力其达成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持续进步。

在书面测试部分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当作范例,设置有关的概念题与计算题凭借此来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以及电功率公式的掌握状况。在考核实验操作这一环节里借助观察学生能否把电路正确连接,仪器规范使用数据精准读取以此对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规范意识展开评估。在项目式学习评价当中,让学生分组去设计一套如何让小灯泡在不同场景里更合理发光的方案,从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还有小组协作时成员的贡献度默契程度等多个维度来开展评价。

(四)整合教学资源,提升一体化教学支持力度

教师要将教材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生活素材等进行有机整合,打破资源壁垒以此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库,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合理地筛选资源、运用资源。一方面,为备课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为教学营造情境,也为评价给出依据,通过这些举措提升一体化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对在“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从教材里提炼出核心知识,把网络上的优质实验视频以及动画演示进行融合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里挑选木块铁块塑料瓶之类的生活素材,来当作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呈现轮船潜水艇等浮力实际应用案例时,借助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评价环节,参考网络拓展练习题,评估学生结合运用生活素材实验的表现,所反映出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结论

通过优化备课设计、强化学生主体、多元化学习评价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各环节脱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对物理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其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初中物理教学高质量发展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贺佳, 孙宝东, 赵振宇, 李林. 融合SOLO 分类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分析——以“浮力”教学为例[J]. 物理教学, 2023, 45 (10): 36-39.

[2]叶鹏松. 初中物理“教—学—评—研”云端一体化整体架构与创新实践[J]. 物理教师, 2023, 44 (07):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