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翟晓
371326199002088583
一、引言
电力系统稳定性指系统在遭受扰动(如短路故障、负荷突变)后,恢复或保持同步运行、电压与频率稳定的能力。我国电网已形成 “西电东送、南北互供” 的特大型互联格局,装机容量超 12 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占比突破 20% 。数据显示,单次稳定性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停电,经济损失达亿元级,2020 年全球因电网稳定事故造成的停电时间累计超 1000 小时。传统稳定性分析依赖线性化模型,难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强非线性特性,控制响应延迟常超 500 毫秒。研究精准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快速控制策略,可将故障隔离时间缩短至 100 毫秒以内,稳定控制成功率提升至 99% 以上,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 “双碳” 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稳定性水平提升:通过柔性输电技术、广域测量系统(WAMS)应用,大电网暂态稳定控制成功率达 98% ,频率偏差控制在 ±0.2Hz 以内。
新能源影响凸显:风电、光伏波动性导致电压波动幅度增加 30% ,系统惯量下降 40% ,传统同步稳定判据适用性降低。
控制技术升级:部分区域电网试点虚拟同步机(VSM)、模型预测控制(MPC),暂态稳定控制响应速度提升至 200 毫秒。
2.2 主要挑战
动态特性复杂化:电力电子设备占比超 50% 的系统,呈现 “低惯性、弱阻尼”特性,次同步振荡风险增加,传统稳定分析误差超 20% 。
新能源并网冲击:风电爬坡率达 10%/ 分钟,光伏出力日内波动超 70% ,导致电压稳定裕度下降至 15% 以下,控制难度显著提升。
广域协调不足:区域电网间信息传输延迟超 100 毫秒,紧急控制措施缺乏协同,可能引发连锁故障(占大停电事故的 60% )。
分析精度有限:离线仿真与实际系统偏差超 15% ,在线稳定评估覆盖率不足 70% ,难以支撑实时决策。
三、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3.1 暂态稳定分析
数值仿真法:基于电磁暂态程序(EMTP),模拟故障后 0-3 秒内的功角、电压动态,计算精度达 90% ,但仿真时间较长(单次超 10 分钟)。
能量函数法:构建李雅普诺夫能量函数,快速判断功角稳定裕度(误差⩽5% ),适用于大扰动后的稳定性快速评估。
广域测量分析法:利用 PMU(相量测量单元)数据,实时计算系统惯量、阻尼系数(采样频率 50Hz ),暂态稳定评估延迟 ⩽50 毫秒。
3.2 电压稳定分析
灵敏度分析法:计算节点电压对负荷变化的灵敏度,识别电压薄弱节点(准确率 ⩾85% ),为无功补偿提供依据。
潮流多解法:通过连续潮流计算,确定电压稳定极限(误差 ⩽3% ),预测电压崩溃风险,提前 1-2 分钟预警。
3.3 频率稳定分析
惯性响应评估:基于新能源场站虚拟惯量参数,计算系统频率最大偏差(误差 ⩽0.1Hz ),制定调频备用容量方案。
有功平衡分析法:实时监测有功缺额(精度 ±10MW ),快速匹配旋转备用与需求,频率恢复时间控制在 10 秒以内。
四、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控制策略
4.1 暂态稳定控制
紧急切机切负荷:基于广域测量数据,精准定位故障区域,切机量误差⩽5% ,切负荷响应时间 ⩽100 毫秒,防止功角失稳。
柔性直流控制:利用 VSC-HVDC 的快速功率调节能力(响应时间 ⩽50 毫秒),抑制区域间功率震荡,稳定裕度提升 20% 。
制动电阻控制:故障时投入制动电阻(0.1-1 秒),吸收过剩有功功率,功角摇摆幅度降低 30%-40% 。
4.2 电压稳定控制
动态无功补偿:部署 SVG(静止无功发生器),响应时间 ⩽20 毫秒,电压波动控制在 ±2% 以内,支撑新能源并网节点电压。
有载调压控制:变压器分接头自动调节(调节间隔 ⩽30 秒),配合电容器组投切,维持负荷中心电压偏差 ⩽5% 。
4.3 频率稳定控制
虚拟同步控制:新能源逆变器模拟同步机特性,提供惯量支撑(虚拟惯量⩾0.5s ),频率变化率降低 40% 。
多源协同调频:协调火电机组、储能、电动汽车参与调频,响应速度提升至 500 毫秒,调频精度达 ±0.05Hz⨀ 。
五、控制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技术支撑
广域测量升级:PMU 布点覆盖率提升至 90% ,数据传输延迟 ⩽20 毫秒,同步精度达 1 微秒,为实时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仿真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仿真与实际系统偏差 ⩽5% ,支持控制
策略离线验证与在线优化。
5.2 制度与标准
控制策略标准化:制定《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导则》,明确不同扰动下的控制措施(如切负荷优先级),执行一致性达 100% 。
调度机制完善:建立跨省跨区协同调度机制,紧急控制指令传输时间 ⩽50 毫秒,避免区域间稳定事故扩散。
5.3 设备与储备
储能配置:在新能源集中区域部署储能系统(响应时间 ⩽10 毫秒),备用容量 ⩾5% ,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备用电源保障:旋转备用容量维持在最大负荷的 8%-10% ,黑启动电源覆盖率达 100% ,确保事故后快速恢复。
六、结论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需适应高比例新能源、高电力电子化的新特性,通过广域测量、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分析精度(误差 ⩽5% ),依托柔性控制、多源协同等策略缩短响应时间( ⩽100 毫秒),可将稳定控制成功率提升至 99% 以上。当前存在的动态特性复杂、协调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技术升级与机制完善解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电力系统将实现 “实时感知 - 精准分析 - 自主控制” 的智能化稳定控制闭环,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核心保障,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锋 . 电气工程中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C]// 建筑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 . 2024:1-4.
[2] 夏爱标 . 基于同步相量测量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J].现 代 工 业 经 济 和 信 息 化 ,2024,14(12):285-287. DOI:10.16525/j.cnki.14-1362/n.2024.12.091.
[3] 郭士明 , 高希军 .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J]. 数字化用户 ,2025(17):154-156. DOI:10.3969/j.issn.1009-0843.2025.1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