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进度延误的监理预控措施分析
梅龙
湖北星际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省松滋市 434200
引言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进度的正常推进是保障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支出及实现合同履约的重要前提。实际施工中,地质条件复杂、资源供应不足、技术方案不合理等因素常导致进度延误,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带来困扰。监理单位作为工程监督的重要力量,其预控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进度风险的防范效果。因此,深入研究施工进度延误的监理预控措施,对完善进度管理机制、降低延误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施工进度预控体系的构建
1.1 基于合同条款的进度基准制定
基于合同条款制定进度基准是施工进度预控的基础工作。需全面梳理合同中关于工程工期、阶段性节点、验收标准等内容,将合同约定的总工期分解为各分项工程、各施工阶段的具体工期目标。在分解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顺序,明确每个节点的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及对应的工程内容。同时,需将进度基准与合同中的责任条款、奖惩机制相衔接,确保进度计划具有法律约束力,为后续进度控制提供明确依据,使施工单位能够按照既定基准有序推进施工。
1.2 多维度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级
多维度风险因素识别与分级需从工程全周期出发,涵盖多个方面。在自然环境维度,关注气候条件、地质状况等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如雨季对土方工程的影响、复杂地质对基础施工的阻碍。在资源供应维度,分析材料采购、设备调配、人员配置等环节的潜在风险,比如材料供应延迟、设备故障短缺、劳动力不足等情况。在技术管理维度,考虑施工方案可行性、技术难题解决能力等风险。识别后,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为后续针对性预控提供方向。
1.3 监理预控责任体系的明确划分
监理预控责任体系的明确划分要结合监理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需明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在进度预控中的具体职责。总监理工程师负责整体预控方案的制定与审批,协调各方关系;专业监理工程师专注于本专业施工进度的监督,审查专业施工方案的进度合理性;监理员负责现场进度的日常检查与记录,及时反馈施工进展情况。同时,建立责任追溯机制,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避免出现责任模糊、推诿的现象,保障预控工作有序开展。
二、施工关键环节的预控措施实施
2.1 施工方案合理性的前置审查
施工方案合理性的前置审查要注重多方面考量。在审查施工流程时,检查工序安排是否符合施工规律,是否存在工序倒置、交叉混乱的情况,确保施工顺序科学合理。审查资源投入计划,看材料、设备、人员的配置是否与施工进度需求相匹配,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不足影响进度的问题。关注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评估其技术可行性和效率,判断是否能满足进度要求。对方案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施工单位完善后再实施。
2.2 资源配置与供应计划的动态跟踪
资源配置与供应计划的动态跟踪需建立常态化机制。针对材料资源,跟踪材料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了解材料生产、运输进度,确保材料按时到场,同时检查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对于设备资源,监控设备的进场时间、运行状况,提前做好设备维护保养计划,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在人力资源方面,跟踪施工人员的到位情况、技能水平是否满足施工需求,关注人员流动情况,防止因人员变动导致施工进度滞后。及时发现资源供应偏差并协调解决。
2.3 工序衔接与交叉作业的协调管控
工序衔接与交叉作业的协调管控要以减少干扰、提高效率为目标。在工序衔接上,明确前后工序的交接时间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单位做好工序交接检查,确保上道工序合格后再进入下道工序,避免因工序不合格返工影响进度。对于交叉作业,合理划分各施工队伍的作业区域和时间,避免不同队伍在同一区域同时施工产生干扰。建立交叉作业协调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作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障交叉作业有序进行。
三、进度动态管理的优化路径
3.1 实时进度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机制
实时进度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机制需借助多种手段。通过现场巡查,监理人员定期记录各分项工程的完成情况、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每日形成进度巡查日志,详细标注施工部位、完成工程量及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化工具,如进度管理软件,实时上传施工数据,实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数据共享与实时查看。采集数据后,按周、月进行阶段性对比分析,计算进度偏差率,从资源供应、技术应用、管理流程等多个层面剖析偏差产生的根源。将分析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为进度调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确保问题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3.2 延误预警信号的响应与处置流程
延误预警信号的响应与处置流程要快速高效。当出现进度偏差超过预警值、资源供应中断、关键工序停滞等预警信号时,监理单位应立即启动响应机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责任方召开紧急协调会议。首先组织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共同分析预警原因,通过现场核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明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评估对后续工期的潜在影响。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处置措施,如协调增加材料采购渠道、临时调配备用设备、优化关键工序施工顺序等。及时将处置措施以监理通知单形式传达给施工单位,并安排专人跟踪监督其落实情况,每日检查措施执行进度,定期评估处置效果,确保预警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避免进度进一步延误扩大。
3.3 预控措施的适应性调整与反馈改进
预控措施的适应性调整与反馈改进需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动态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每月组织预控效果评估会议,结合进度数据、现场反馈等信息,分析预控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排查是否存在措施执行不到位或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当工程环境、施工条件等发生变化时,如遭遇极端天气影响施工节奏、新材料技术应用导致工序调整等,要及时调整预控措施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补充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条款。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对预控措施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形成改进清单,对预控流程、责任划分等进行优化完善,持续提升预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通过构建完善的预控体系,明确进度基准、识别风险因素、划分监理责任,为预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施工关键环节实施前置审查、动态跟踪和协调管控等措施,能有效防范进度风险。优化进度动态管理路径,建立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响应处置及措施调整反馈机制,可提升预控的及时性与适应性。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能显著降低施工进度延误概率,对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障工程按期交付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小婷 , 朱建君 , 惠胜 . 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建设科技 ,2019,(20):88-92.
[2] 黎镇业 . 浅谈防范工程进度延误的措施 [J]. 科学中国人 ,2015,(11):99.
[3] 胡玉诚 . 监理工作中进度控制分析 [J]. 山西建筑 ,2011,37(3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