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于欣洋
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中心学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 157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修养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宝贵资源。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责任、礼仪、智慧与诚信,为学生树立了基本的道德准则。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以生动事例诠释了谦让美德,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懂得分享;“卧冰求鲤”体现了孝道文化,让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与回报父母的责任。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道德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自律意识,为其成长为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法治观念的塑造
传统文化中虽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体系,但其中的规则意识、秩序观念与法治思想紧密相连,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法家提出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学生树立法律权威意识提供了思想源泉;古代乡规民约中对公共秩序、邻里关系的规范,体现了社会治理中规则的重要性。这些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本质,认识到规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传统文化中“德主刑辅”的理念,也启示学生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信仰与守法自觉性。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深度契合,二者结合极大丰富法治教育内涵。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平正义理念,与《宪法》第三十三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及《民法典》平等保护原则相呼应,共同致力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与《宪法》第二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相通。“民为贵”等理念为现代法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根基,助力法治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并非孤立条文。结合《民法典》家庭、邻里关系法条与“家和万事兴”等传统观念,可使学生理解现代法律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互促进,助力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2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2.1 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案例融入教学
选取经典案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与之相关的经典故事、历史典故或名言警句。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知识点时,引入“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在学习“公民责任”内容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些经典案例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2 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其魅力,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学校可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举办“传统礼仪展示”活动,让学生学习古代礼仪,体会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尊重与规范;开展“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朗诵《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感悟其中的道德智慧与人生哲理。此外,还可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组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道德寓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2.3 创新评价机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创新评价机制是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升情况。新的评价机制应注重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例如,增加对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观察学生是否将其中的道德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感悟。通过创新评价机制,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3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策略
3.1 培训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教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力量,提升教师的意识至关重要。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方法等内容。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学术研讨等方式,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开展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等。
3.2 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资源库
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资源库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学校可组织教师收集、整理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资源,包括经典案例、故事、图片、视频、音频等,按照教学内容和主题进行分类存储。同时,鼓励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如编写校本教材、制作教学课件等,将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中。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共享资源,不断丰富资源库内容。通过建立校本资源库,教师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3.3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家校合作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途径。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学校还可与家长合作开展亲子活动,如“传统文化亲子实践”“家风家训分享”等,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助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4 结语: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期望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欧阳菊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J].吉林教育,2025,(07):9-11.
[2]王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路径探析 [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5,(02):11-12.
[3]马婧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5,(0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