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时间序列分析的蔬菜品类销售规律与关联机制研究
卢妍霏 严鑫林 马敏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1. 引言
生鲜零售行业中,蔬菜类商品因呼吸作用强、品质衰变快等特性导致高额损耗。据行业统计,商超蔬菜平均损耗率高达 28.3%[1] ,直接侵蚀企业 60% 以上的潜在利润。传统经验驱动决策难以应对复杂销售波动,亟需建立数据驱动的预测体系。现有研究多聚焦单时间尺度分析[2],缺乏多维度关联机制的整合探索。本研究创新性地融合傅里叶变换、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系统解构蔬菜销售的时空规律,为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提供新思路。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采用国内大型连锁商超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6 月的销售数据,涵盖六大品类(花菜类、花叶类、辣椒类、茄类、食用菌类、水生根茎类)的 1095 天交易记录。预处理流程包括三个阶段:数据整合: 通过VLOOKUP 函数关联单品编码与销售流水数据,消除 12.7% 的冗余记录, 标准化处理: 销售量进行Z-score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

其中 μ 为样本均值, σσσσ 为标准差,时域聚合:按小时、日、月、季度维度汇总销售量均值
2.2 多尺度分析方法
傅里叶级数拟合
构建24 小时销售量函数f(t) 的三角多项式逼近:

其中系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基频 o=242π 。该方法可有效捕捉日内周期性波动(3)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采用 Cooley-Tukey 算法加速频谱分析,将 N 点序列分解为偶奇子序列:

递归计算频域分量,时间复杂度从O(N2) 降至 0(NlogN) 灰色关联分析
以品类为母序列Y,单品为子序列 Xi ,计算关联系数:

取分辨系数 ρρ=0.5 ,关联度 γi=n1 ∑ $\scriptstyle \cdot \ k = 1 _ { \mathrm { n } } \$ ξi (k)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销售时空规律解析
图 1 各品类平均销售量在24 小时中的分布情况

日内尺度:傅里叶拟合显示所有品类存在双峰特征(图1)。主峰位于8:00-10:00(贡献 52.7%±3.2% 日均销量),次峰出现在 13:00-18:00( 28.4%±4.1% )。品类间衰减幅度差异显著:水生根茎类次峰振幅衰减 63% ( F=38.72,p<0.01 ),远高于食用菌类 21% 的衰减率。
年度尺度:FFT 检测到 365.2 天的显著周期( p<0.001 ),功率谱峰值对应 1月份(图2),与春节需求激增现象高度吻合( r=0.89)。
品类关联:因子分析热力图显示(图 3),花菜类与花叶类形成强关联簇( r=0.82 ),而茄类处于弱关联区(平均 r=0.39 )。
图 3 品类之间的相关性的热力图

如上表热力图可知 , 在 36 个月中 ,6 大蔬菜品类里 , 花菜类与花叶类的相关性最强, 达到0.8, 茄类与其他5 种品类的相关性都呈现最低相关性,
基于季度着手分析, 通过Excel 图表分析, 将各个品类的购买次数作为变量,由图可知 , 在 4 月至 10 月的顾客购买次数较平常处于高值附近 , 从顾客购买次数上升也可以推测出所供应蔬菜的品种类在 4 月至 10 月间更为丰富一些 , 处于折线图的波峰处。
图 2 各品类在各月份销量的变化趋势

层级关联机制
灰色关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表1):
所有品类与单品关联度均超 0.9,验证了“品类需求主导单品销售”的传导机制。

表 1 灰色关联模型计关联度说明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多尺度时间序列分析,揭示蔬菜销售的三重规律:时间维度:日内双峰波动(早高峰主导)、年度周期循环(春节驱动)、季度需求分化(4-10月为旺季)空间维度:品类间存在协同效应(花菜类 - 花叶类)与独立性(茄类)并存,层级传导:品类与单品间灰色关联度 γ>0.9 ,支持以品类为单位的库存决策简化,未来研究需融合气象数据、消费偏好等多元信息。未来将在以下方向深化:建立温湿度与损耗率的量化响应模型,开发节庆因子调制系数的动态校准方法,探索地域差异驱动的需求偏差修正算法,
参考文献
[1] 王世波,张丽丽 .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研究 [J]. 管理学报,2020,17(5):102-110.
[2] 刘丽华 . 灰色系统理论在销售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1,41(3):78-86.
[3] 张海涛,陈明 . 基于改进 FFT 的时间序列周期性检测 [J]. 计算机工程,2019,45(8):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