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协同育人研究
颜卫林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雷锋书院 410000
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的有效协同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学生劳动意识淡化、奉献精神不足等问题,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雷锋精神蕴含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内核,与劳动教育目标高度契合,通过两者协同育人能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深化雷锋精神传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1 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劳动中领悟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其蕴含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等品质,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标杆,二者协同育人可将劳动实践与精神塑造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清洁、社区服务等劳动活动时,以雷锋精神为指引,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在劳动中锤炼品德,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分离的局限,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行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育有扎实专业知识、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2 高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2.1 开发雷锋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特色课程群
开发特色课程群可以有效推动雷锋精神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打破学科界限,将雷锋生平事迹、精神内涵与劳动教育的不同领域紧密结合,例如手工技艺类劳动课程中融入雷锋对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制作手工艺品时,培养专注执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农业劳动课程里讲述雷锋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的经历,让学生在田间劳作中体会艰苦奋斗的意义。课程形式需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采用情景模拟、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比如组织学生模拟雷锋参与义务劳动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雷锋精神,开展以“新时代如何践行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小组研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将其融入劳动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课程资源,如短视频、微课等,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使雷锋精神与劳动教育理念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2 开展劳动实践与学雷锋志愿服务一体化活动
劳动实践与学雷锋志愿服务一体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践行雷锋精神与提升劳动能力的真实场景。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一方面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校园内的卫生打扫、绿化养护等常规劳动,与社区助老扶弱、企业车间实习、环保公益宣传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定期前往社区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完成了劳动实践任务的同时传承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劳动时,鼓励他们发扬雷锋爱岗敬业的品质,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另一方面,活动设计上注重将劳动目标与弘扬雷锋精神的目标统一起来,开展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时要求学生完成垃圾清理、植被种植等劳动任务,活动前的动员大会、活动中的榜样示范、活动后的分享交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雷锋精神在环境保护中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主动践行雷锋精神,实现劳动技能提升与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双重目标。
2.3 打造融合劳动与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场景
校园文化场景是无声的教育课堂,打造融合劳动与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在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区域设置主题文化墙、标语牌和雕塑等,展示雷锋经典事迹、劳动名言警句以及师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精彩瞬间,比如在食堂张贴“珍惜粮食,践行劳动价值”的标语,在宿舍区设置“劳动光荣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传承雷锋精神。其次,举办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劳动与雷锋精神深度融合,定期开展“雷锋月”主题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大赛、志愿服务分享会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劳动风采,弘扬奉献精神可以打造校园劳动文化品牌项目,如“校园劳动日”,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引导学生以雷锋为榜样,主动帮助他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官方新媒体等宣传平台,讲述身边的劳动故事和雷锋式人物事迹,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劳动精神与雷锋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明底色,浸润学生的心灵。
2.4 建设具备协同育人能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协同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的育人能力才能将理念有效传递给学生,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专题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解读相关政策和理论,分享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和雷锋精神的理解与把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二者的认识,积累育人素材,例如组织教师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帮扶等活动,让教师亲身感受劳动的价值和雷锋精神的魅力,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开展教学技能竞赛、优秀课程案例分享等活动,促进教师探索将雷锋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在劳动教育与弘扬雷锋精神方面的工作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趋势一:协同育人内容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全面拓展
当前,高校正逐步推动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在内容上的深度融合,从课程目标、知识模块、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形成交叉联动、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系统引入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如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服务精神等并通过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小组任务等方式
结束语
高校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通过开发特色课程、融合实践活动、营造文化场景、强化师资建设,实现劳动教育与精神培育同频共振,助力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注入活力,培育出更多兼具劳动本领与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易丽.雷锋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深化研究[J].新生代,2025,(03):74-79.
[2]刘东艳.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4,(14):36-38+81.
[3]韩林杉,孙擎.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要[J].世纪桥,2024,(06):11-13.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24.06.022.
颜卫林,男,汉族,湖南长沙,大学学士,雷锋书院学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