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5年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戎韩城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南京市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发展。依托“劳卫制”推广、体育教学改进等举措,打破旧体育体制的束缚,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体育竞赛等措施,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经过多方努力,南京市学校体育的普及化与群众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了学生体质,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毅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南京市;学校体育;劳卫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体育工作。1953-195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工作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人民体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青年学生的健康问题,是领导人考虑体育问题时的一个核心问题。他曾多次强调学生应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1953年他又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2]。后又在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毋庸置地得到确认[3]。南京市作为重要的教育中心,在这一时期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1953-1955年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在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当代体育教育进步提供历史借鉴。
1 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的缘由
1.1 国家政策与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进入了新的阶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国家发出了《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指出:“当此我国已进入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各中等以上学校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实具有重大的意义。[3]”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共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应该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开展体育运动,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水平。” 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成为新中国体育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从1951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试行“劳卫制”的基础上,国家于1954年正式向社会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简称“劳卫制”),“劳卫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教育制度的基础[5]。其目的是要增进劳动人民的健康,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各项工作。[6]”我国推行“劳卫制”活动的重点是在学校,所以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颁布的文件中曾多次指出:要“在全国中等以上学校中有准备、有计划地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预备级,并选择其中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重点试行‘劳卫制’。[7]”南京市从1952年起,市一中首先推行体育“劳卫制”,为全国两所试行“劳卫制”学校之一[8]P516。
1.2 20世纪50年代江苏省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取得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1954年,南京市按要求“做好重点试行劳卫制和广泛地推行劳卫制预备级的准备工作[9]”;到1955年,12个市213所学校中,157所推行“劳卫制”预备级,占比73%[10]。至1956年,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劳卫制”的数量从45所增至506所,达标学生从4521人升至86057人[11]。然而,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仍存问题:体育分会常绕过教育部门直接向教师布置任务,学校行政对体育工作领导不足;体育锻炼中受伤事故频发,如南京市19所学校在3个月内发生重伤(骨折、头破、内部受伤、神经受伤等)40余件[12]。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体育工作质量,还威胁学生健康与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市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 多措并举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南京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的决策部署,通过系统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行“劳卫制”、全面改进体育教学和大力开展体育竞赛的措施,积极在学校进行体育宣传与实践活动。
2.1 系统加强组织领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市中等学校在高涨的建国热情之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在《关于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指出:“…目前主要的关键问题是加强领导,具体地说是必须成立全省的领导组织及其办公机构。[13]”1953年8月27日江苏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全省的体育运动终于有了统一的领导,并于1954年1月成立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学校方面不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还注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市七中由校长直接负责体育工作,定期召开体育教研组会议,研究和解决体育工作中的问题[14]。还有学校成立体育工作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在学校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具体落实学校的体育工作计划。同时,教育局、团委、体育分会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团委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手作用,通过组织团员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带动广大同学的锻炼热情。如市十一中的团总支通过组织团员担任体育活动的骨干,带动了全校同学的体育锻炼[15]。体育分会则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还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2 积极推行“劳卫制”
1954年年底,南京62所中学中有42所推行“劳卫制”预备级,参加锻炼的学生21778人,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37.8%;9所高校参加锻炼的学生达11618人,占全市高校学生总数的86%[7] P517。
一方面,南京市高度重视“劳卫制”的宣传与动员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市十一中在推行“劳卫制”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老生的锻炼活动,观看锻炼舞表演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认识。该校还利用广播座谈会、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持续宣传“劳卫制”的意义和锻炼方法,营造了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15]。这种宣传动员,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劳卫制”的认识,还为“劳卫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特别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市七中通过定期的思想教育报告和讨论会,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卫制”的精神实质[14]。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帮助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明确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南京市各学校还加强了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保障措施。由校医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提供医疗保障,确保学生的健康安全。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有效减少了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2.3 全面改进体育教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省的体育教育仍受旧体育体制的束缚,体育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因此,改进体育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在1953-1955年期间,学校通过革新体育教学方法和精简教学内容,显著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在优化教学方法上,南大附中的体育教师鲁文良在教学中仅用5-10分钟讲解课程目的、基本要领等关键内容,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身体素质[16]。在教育内容的调整上,南京市教育部门指导各学校贯彻“少而精”原则,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包罗万象,项目丰富多样的情况,精简内容,选择易于掌握且利于锻炼的项目。南大附中将体育课内容调整为田径、体操、游戏和武术四大类,其中田径项目选取短跑、跳高、跳远和垒球等,既便于教学又利于学生锻炼,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16]。
此外,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进修是落实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水平。[17]”南京市重视体育教师的进修学习,以提升教师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南大附中在1953-1954学年组织了17次有关体育方针政策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学习活动,邀请校长和办公室主任参与教研组会议,及时给予指导[16]。通过这些学习活动,教师们不仅明确了教学方向,还克服了畏难和自满情绪,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4 大力开展体育竞赛
江苏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高度重视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将其视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技术水平。
一方面,组织校内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各学校会定期举办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如市十一中每学期组织全校性运动会,全年举行26次单项比赛,涵盖了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多种运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16]。学生们的体育技术水平也因此得到显著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南京市积极开展校际竞赛与交流活动,组织了多次篮球、排球比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整体体育水平的提高[14]。
3 发展学校体育取得的显著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在开展学校体育的普及化与群众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优良品质,加强学校组织纪律;同时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体育道德作风。
3.1 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增强体质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学校体育中的“放养式”教学和“选手制”现象十分严重[1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教职员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3]”
江苏省通过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在中等以上学校试行“劳卫制”预备级到推广“劳卫制”,学校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和经常化,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切实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学习效率。市十一中通过正确地推行“劳卫制”预备级,校医室看病人数锐减,1953年12月与1952年12月比较,由3020人次减为1634人次,头晕、失眠现象基本上消灭了[15]。在1953年下半年全校1382个学生中的统计,第二周有79人请病假240小时,至第17周降为46人请病假153小时,体重普遍增加2.9公斤,因为健康状况的好转,上课时精神充沛,从而也就帮助了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二次期中考试不及格人数和学科的就比第一次期中考试减少了205门次[19]。
3.2 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组织纪律
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集体主义等宝贵的品质。原来跑到跳高架子跟前腿就软了的女同学,现在能勇敢的跳过去了[15];幼儿师范二年级的蔡兰珠说:她过去不喜欢体育活动,现在是积极宣传体育活动[16]。
在推行了“劳卫制”之后,在贯彻“三好”指示及总路线、劳动教育的思想基础上,学校的组织性、纪律性也加强了。市十一中的学生们在锻炼时集合迅速,最快只须20多秒钟,最慢的也不超过1分钟,并能严肃愉快地服从组长的领导,遵守锻炼规则,锻炼时互相保护、互相帮助和关怀,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加强了同学们爱护公共财物的观念,任意弃置和损坏运动器具的现象,现在也没有了[15]。由于这一制度本身就要求锻炼时组织严密,服从领导,加上通过这一系列的组织纪律的宣传教育和具体的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3 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相长
“劳卫制”推行后,由于它的多样化和计划性,体育课要想与之相适应,就必须较为系统的改进。南京市中等学校中曾出现过正课教学如何与“劳卫制”结合问题,但并没有得出确当的答案。江苏省1953年体育工作总结提出:“解决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密切正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配合。[12]”1955年上半年,南京市部分教师赴沈阳、北京等地参观并参加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工作汇报会议后,市十一中等校开始以“劳卫制”主要项目为中心,循序渐进地编制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的四个部分,注重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校根据教材大纲编写课时计划,做到有目的上课。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学生切实掌握了运动的动作要领,逐渐完成了“劳卫制”项目的操练,显著提高了“劳卫制”的锻炼质量。
中等学校还通过合理安排运动量,有效推动了教学相长。如南大附中在体育课中增加了游戏的比重,可以使大家上得轻松愉快,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过去体育课的运动量的高潮一般出现在30分钟到35分钟的时候,往往影响学生不能立刻安静下来上好下一堂知识课,而现在却提前出现在20分钟到25分钟的时候,加上运动量又小,对各方面都没有影响[16]。
4 结语
1953-1955年,南京市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推广“劳卫制”,南京市成功地将体育锻炼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毅品质。改进体育教学的举措,显著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和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营造了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南京市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江苏省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首都体育“三老”联谊会.人民不会忘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7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
[3]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38;61;27.
[4]人民体育出版:积极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5:9.
[5]陈莫:谈谈劳卫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6:2.
[6]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5:91
[7]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志(第9册 科技 社科 卫生 体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516;517.
[8]关于加强中等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重点试行劳卫制和推行劳卫制预备级的指示(1954年10月9日)[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档号:4013-004-0115.
[9]省人委关于文教部门1954年工作总结与1955年工作计划[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档号:4013-004-0150.
[10]江苏省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档号:4017-001-0016.
[11]江苏省1953年体育工作总结[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档号:4017-001-0002.
[12]江苏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省体育分筹会成立[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档号:4017-001-0005.
[13]关于在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基本经验的报告[A],南京:南京市档案馆,档号:5062000000200110010.
[14]青年团江苏省委发南京市第十一中学青年团总支协助行政推行劳卫制预备级经验的通报(1954年9月20日)[A],南京: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600200000030025008.
[15]当前中等学校体育工作情况调查报告[A].南京:南京市档案馆,档号:5062000000200320004.
[16]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第3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62.
[17]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体育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5.
[18]关于加强江苏省体育运动领导工作的报告(省体委1954)[A].南京:江苏省档案馆,档号:4017-001-0093.
本文为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KYCX24_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