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群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杨泽文
中广电(北京)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650500
一、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群(如城市新区建设、交通枢纽集群等)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形式。这类项目群通常包含多个子项目,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数十家参与方,专业涵盖土建、机电、装饰等多个领域,管理协同难度极大。
项目群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协同机制实现“ 1+1>2 ”的整体效益,但当前实践中存在诸多协同障碍:组织层面权责划分模糊,信息传递存在“过滤效应”,资源难以跨项目优化配置,利益分配失衡引发冲突等。因此,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同机制,成为破解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群管理困境的关键。本文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大型项目群实践,系统探讨协同机制的构建逻辑与实施策略。
二、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群管理协同的核心障碍
(一)组织架构碎片化,协同权责不清
大型项目群多采用“总指挥部 - 子项目部分散管理”模式,各子项目往往独立设置管理团队,导致组织壁垒严重。一方面,总指挥部对各子项目的统筹协调缺乏权威,如某新区建设中,市政子项目与房建子项目因施工界面划分不清引发冲突,协调耗时达 23 天;另一方面,子项目间权责交叉地带无人负责,如地下管线与主体结构施工的衔接问题,常因“都该管却都不管”导致返工。
(二)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形成数据孤岛
项目群各参与方分属不同组织,信息系统不兼容、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突出。设计单位使用的 BIM 模型格式与施工单位的管理平台无法直接对接,导致模型信息传递失真;各子项目分别建立台账,材料库存、设备使用等数据不互通,如某交通枢纽项目中,A 子项目闲置的 3 台塔吊因信息不畅,未能调配至急需设备的B 子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三)资源配置低效,跨项目协同不足
大型项目群的人力、物资、设备等资源未能实现全局优化。一方面,专业人才在子项目间流动困难,如钢结构专家在 ΔA 项目闲置期间,B 项目却因缺乏该类人才导致工序停滞;另一方面,物资采购各自为战,某新城项目群中,5个子项目分别采购同型号钢筋,因采购量分散导致单价高于集中采购 12% 。资源配置的“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矛盾,严重制约项目群效益提升。
(四)利益协调失衡,协同动力不足
项目群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建设单位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关注自身利润,监理单位侧重风险规避,导致协同动力不足。某地铁网络项目群中,因换乘站建设需各线路施工单位同步调整工期,部分单位因额外成本补偿未达预期拒绝配合,延误整体进度。
三、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群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框架
(一)组织协同机制:构建“矩阵式 + 模块化”管理架构
1. 层级化权责体系:设立项目群总指挥部(决策层)、专业协同中心(协调层)、子项目部(执行层)三级组织。总指挥部负责制定整体目标与协同规则;专业协同中心按土建、机电、装饰等专业设置,统筹跨子项目的技术标准与界面管理;子项目部负责具体实施,明确与其他子项目的衔接责任。
2. 模块化协同团队:针对地下管线、换乘站等交叉领域,组建临时协同团队,吸纳相关子项目、设计、施工单位人员参与,实行“问题不解决则团队不解散”的工作机制。某城市副中心项目通过该模式,将管线交叉施工的协调周期从 15天缩短至5 天。
(二)信息协同机制:搭建“一站式”共享平台
1. 统一数据标准:制定涵盖BIM 模型、进度计划、质量安全等12 类信息的数据标准,明确数据格式、编码规则与更新频率。
2. 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开发集进度管理、资源调度、问题跟踪于一体的共享平台,具备三大功能:实时展示各子项目进度偏差,自动预警交叉工序冲突;建立资源共享池,发布设备、材料、人员的闲置与需求信息;设置问题协同模块,支持多方在线会商并追溯处理过程。某新区平台运行后,信息传递滞后时间缩短至4 小时,重复工作减少 60% 。
(三)资源协同机制:实施全局优化配置策略
1. 资源集中管控:对塔吊、混凝土搅拌站等大型设备实行项目群统一调度,建立“需求申报 - 能力匹配 - 调度指令 - 使用反馈”流程;对钢筋、水泥等主材推行集中采购,通过批量订单降低成本 10%-15% 。
2. 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专业人才库,记录各子项目人员的技能、闲置时间等信息,由总指挥部根据需求统一调配。
(四)利益协同机制:建立多元平衡体系
1. 利益分配模型:基于“贡献度 - 风险 - 投入”三维度设计分配公式,对提前完成交叉工序、主动共享资源的参与方给予奖励。如某项目群规定,参与资源共享的子项目可按节约成本的 20% 获得奖励,激发协同积极性。
2. 冲突解决机制:设立由行业专家、律师等组成的第三方调解委员会,对利益冲突进行客观裁决;建立“分级谈判”制度,轻微冲突由子项目间直接协商,重大冲突提交总指挥部协调,避免矛盾升级。
四、协同机制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一)分阶段实施路径
1. 筹备阶段:完成组织架构设计与责任矩阵编制,明确各层级的协同权责;制定信息标准与平台建设方案,选择1-2 个子项目进行试点验证。
2. 试运行阶段:上线共享平台核心功能,启动资源集中调度与人才库建设;处理初期协同冲突,优化利益分配模型。此阶段需每月召开协同评审会,收集改进建议。
(二)保障措施
1. 制度保障:出台《项目群协同管理办法》,明确信息共享、资源调度等的强制性要求;将协同责任纳入合同条款,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参与方行为。
2. 技术保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共享平台开发与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对参与方开展平台使用培训,提升操作熟练度。
五、结论
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群的协同管理需突破组织、信息、资源、利益的多重壁垒,通过构建“组织- 信息- 资源- 利益”四维协同机制,实现从“分散管理”向“整体协同”的转变。实践表明,有效的协同机制可使项目群工期延误率降低20 个百分点,成本超支减少10 个百分点以上。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协同机制将向“智能协同”升级: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模拟各子项目交互影响,利用 AI 算法自动优化资源调度,进一步提升协同效率。
参考文献
[1] 丁士昭.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20.
[2] 王卓甫 , 丁继勇 . 工程项目群协同管理模式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1, 35(2): 1-6.
[3] 刘伊生 . 建设项目群管理协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J]. 建筑经济 , 2020,41(8): 5-9.
[4] 赵振宇 .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群资源协同优化研究 [J]. 施工技术 , 2022,51(10): 123-127.
[5] 何清华 , 李永奎 . 基于 BIM 的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模式研究 [J]. 同济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0, 48(5): 74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