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大都市区工业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陈巧 周茜
1.浙江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3;2.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工业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篇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汉堡大都市区依傍北海、波罗的海及易北河,其丰富的水资源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该区域的繁荣发展。时至今日,汉堡大都市区展现出前瞻性的规划视野,通过整合区域内丰富的工业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对这些无价文化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更为当地文化的延续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聚焦于德国汉堡大都市区在工业文化旅游开发领域的实践探索,剖析其工业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实施路径与策略精髓。通过详细分析,本文旨在汲取汉堡大都市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都市区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推动我国在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关键词:汉堡大都市区;工业文化;旅游开发;文旅融合
1.德国工业文化概念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德国社会开始广泛使用工业文化一词。然而,时至今日,其精确定义依旧众说纷纭。德国工业文化论坛对此提出了见解,认为“工业文化”一词涵盖了对整个工业时代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这包括技术遗迹、多样化的物质遗产,以及建筑与日常文化中的种种见证,它们共同构成了工业时代的文化图谱。[] 有学者进一步阐述道,“工业文化 ”不仅汇聚了所有参与工业化进程者的活动与成就,同时也囊括了研究与介绍这一领域的科学活动,诸如古迹保护与博物馆展示方法的应用等[]。 另有学者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认为“工业文化”是工业时代综合历史的体现,它涵盖了该时代典型的生活方式、社会形式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这种文化既是工业文化景观的历史积淀与当代展现,也体现在对工业遗迹的保护态度上——即以保护而非审美化的方式对待工业历史遗存。[.]无论概念边界如何界定,“工业文化”一词始终与工业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历史演变紧密相连,成为了理解该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汉堡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便前瞻性地踏上了工业文化保护的征程。1973年,汉堡市颁发了一项新的《文物保护法》,其中便纳入了技术文物的保护范畴,并指出“技术文物”主要包含那些“独特或典型的、蕴含历史与人种学价值的装置、设备及建筑,它们主要或曾经服务于生产与通信领域,并独具地域性特征,尤其聚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与转折点”[]。这一法律举措为后续工业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通过对这些技术文物的精心呵护,汉堡市不仅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珍贵记忆,加深了人们对工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更为汉堡大都市区发展工业文化旅游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促进了该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2.汉堡大都市区工业文化资源情况概述
汉堡大都市区是德国第二大都市区,涵盖了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及与之相邻的下萨克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中的部分区域,总面积达26000平方公里,居住着约540万人口。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居民对于探索与德国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的文化遗迹及可访问的文化机构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短途旅行方式更是深受欢迎。[]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工业文化遗产在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更预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与价值。
汉堡大都市区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该区域不仅工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保存状况良好,更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成功塑造了亦一系列独居魅力的品牌形象。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吸引力,成为了众多游客探寻工业历史、体验文化深度的目的地。因此,汉堡大都市区的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驱动力。
汉堡大都市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紧邻北海、波罗的海与易北河,赋予了该地区以滨水为核心的独特区位优势。滨水资源在汉堡大都市区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船舶运输,它不仅是连接内外的经济命脉,更是推动区域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诸如粮食、油籽、水果和蔬菜等原材料,正是借助便捷的水路交通,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
汉堡大都市区的工业布局同样彰显了其地理与资源的多样性。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磨坊、酿酒厂、纺织品与皮革制品工厂,它们共同见证了该地区工业化历程的辉煌篇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理位置、原材料种类及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汉堡大都市区内的各个城镇在工业发展道路上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有的城镇以渔业为支柱,有的则专注于炸药或盐的生产,还有的地区则在金属工业及造船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汉堡大都市区还拥有令人瞩目的水利工程遗产,这些工程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实用价值,如今更成为了该地区工业文化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沟渠、泵站、堤坝、水闸以及风力灌溉系统等,这些精心设计的水利工程不仅展示了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为汉堡大都市区增添了独特的工业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与体验。
3.汉堡大都市区工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1)精细分类,明晰工业文化旅游资源
汉堡大都市区对工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了精细且明确的分类,具体涵盖了造船厂、水磨磨坊、灌溉系统、水闸、泵站、船舶、博物馆、灯塔、桥梁、工厂、港口设施、水力技术和发电站等十三大类。在此基础上,该地区进一步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文化旅游景点。这一详尽而周密的分类体系,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确保了每一处珍贵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呵护;同时,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清晰便捷的旅游指南,使他们能够轻松查阅并规划自己心仪的旅游目的地。
(2)区域协同,共绘工业文化旅游蓝图
汉堡大都市区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成功动员了区域内的博物馆、知名景点及多家企业,积极投身于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之中。此过程不仅局限于区内合作,更拓展至与大都市区以外城市的联动协作。
汉堡大都市区以“水”为核心主题,深入挖掘并充分展示了该地区工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潜力。易北河在汉堡大都市区内蜿蜒流淌,长达170公里的河道最终汇入北海,其沿岸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坐拥一系列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游客的旅行体验提供了极大便利。从繁忙的港口到充满活力的体育摩托艇港,再到便捷的渡轮服务,易北河沿岸的基础设施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此外,易北河骑行车道与当地其他自行车道的设置,更是为热爱户外运动的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闲路径,使他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汉堡大都市区的工业文化底蕴。除了便捷的交通与休闲设施,汉堡大都市区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住宿、参观与休闲选择。从高端豪华的酒店到温馨舒适的家庭旅馆,再到特色鲜明的咖啡馆,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更为他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平台。
4.结语
综上所述,汉堡大都市区在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细致的分类与规划,该地区不仅清晰地界定了工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为游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旅游指南。同时,汉堡大都市区积极拥抱网络化与数字化趋势,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工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提升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可及性。尤为重要的是,汉堡大都市区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通过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品牌。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增强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汉堡大都市区在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为全球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双碳’视阈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与汉堡都市圈为例”,项目编号:Y202351569。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 陈巧,女,浙江科技大学讲师,研究领域:中德文学关系与文化比较、德国北部地区一体化研究。E-Mail: 120046@zust.edu.cn.
第二作者 周茜,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贸易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德国经济与社会研究。
参考文献:
1 Forum Industriekultur: Definition von Industriekultur. [EB/OL]. [2025-02-20]. https://forum-industriekultur.de/ueber-uns-3/.
2 Axel Föhl. Industrie + Kultur = Industriekultur? [EB/OL]. [2025-02-20]. https://books.ub.uni-heidelberg.de/arthistoricum/catalog/view/374/531/8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