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设工程施工流程优化分析

作者

叶青华

51112319870827067X

引言

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参与方多、工艺复杂等特点,施工流程涉及从图纸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多个环节。传统施工模式下,流程中常存在返工、等待、浪费等问题,导致项目效率低下、成本超支、质量隐患等现象频发。精益建造理论源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持续改进消除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值最大化。

一、精益建造理论的核心内涵

1.1 价值导向

精益建造理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明确施工流程中每个环节的价值所在。在建设工程中,客户不仅包括业主,还涵盖使用者、社会公众等,其需求涉及工程质量、功能、成本、工期等多个方面。通过识别客户的核心需求,将施工流程中的各项活动与价值创造挂钩,剔除不产生价值的环节,确保资源投入集中在增值活动上,实现工程价值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1.2 消除浪费

浪费是指施工流程中不产生价值的活动,精益建造理论将浪费分为等待、返工、过量生产、运输、库存、动作、加工等七种类型。例如,材料供应不及时导致的施工等待,因设计失误或施工不当造成的返工,以及材料积压形成的库存等,均属于需要消除的浪费。通过对施工流程的全面梳理,识别并消除这些浪费,可显著提升流程效率,降低项目成本。

1.3 持续改进

精益建造理论是一种通过持续改进问题、解决问题对流程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将施工流程看作一个活动的系统,鼓励项目团队的全员参与,从现场的观察、数据的分析、经验的分享中及时发现问题流程的短板,不断采取相应的行动优化流程,以此不断推动施工流程适应项目工作实际、逐步向高效、准确、协同的方向发展。

1.4 协同合作

工程施工建设涉及建设者、设计者、施工方、监理方、供应商,精益建造理论强调各方的协作配合,建设各方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明确各方角色、完善沟通关系,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孤岛及利益障碍,营造团结、高效的共同体,协同配合可以有效规避协调不畅或沟通不顺引起流程迟滞的问题,提升决策效率和实施效果。

二、建设工程施工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流程设计不合理,增值活动占比低

一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前流程没有作充分的策划,对流程的设计没有充分的系统化和科学性的考虑,非增值过程过高,造成浪费。比如施工的顺序处理不当、施工交叉出现交叉现象;工程的工序之间不够协调,前道工序完成,后道工序无法马上开展,造成工序的等待时间;采购的材料没有符合施工的进度,导致材料积压或者物料不足等情况。这些都会使流程建造产生低效的现象,资源流失过大。

2.2 信息传递不畅,协同效率低

工程建设的参与方较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繁多,传统的信息沟通(纸质传阅、会议传阅)形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失真性,设计变更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施工单位手中,造成施工与设计不符;施工材料信息与供货商不对称,造成施工材料的调度;各施工班组之间的信息沟通欠缺,造成工序相互搭接造成重复或者漏项。

2.3 质量管控薄弱,返工浪费严重

质量问题管控措施不落实是引发施工过程返工浪费的重要因素。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抽检力度不够,抽检工作走过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质量标准不明确,施工人员对质量的要求掌握有误差,施工质量不满足质量要求;工序交接时没有做到工程质量验收把关,把问题留给了下道工序。

2.4 资源管理粗放,浪费现象突出

工程项目实体管理(人员、材料、设备)粗放,浪费较为严重;项目人员配置不科学,存在部分工序人员过多、部分工序人员过少的现象;材料管理不合理,存在采购过多的情况,材料积压、存储不当的材料损耗;设备调度不合理,设备闲置时间过长、使用率低。

三、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施工流程优化策略

3.1 以价值流为核心,优化流程设计

以精益建造为目的,对各工序的施工流程进行全面整理,绘制价值流图,找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删除或简化非增值作业,例如优化审批程序,减少材料的搬运距离;强化增值作业的连接,通过优化作业步骤,采取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等方式,确保作业转换时间短。例如,主体结构作业流程与砌体结构施工采取流水作业,即前一施工段的主体结构完成,便进行砌体结构施工,没有闲置间隔。

3.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协同效率

采用 BIM 技术、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搭建建设工程信息共享平台,使各参建方之间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实时传递和交流。设计单位将设计模型和变更上传到共享平台,施工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浏览;施工单位将施工进度计划、质量检查情况等结果录入共享平台,业主、监理等均可随时查看进度、实施监管;供应商可在共享平台上及时查阅材料需求计划,保证材料供应及时到位。共享信息平台使各参建方之间互相的信息传播没有障碍,有效促进了沟通,也减少了因参建方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协同问题。同时,也可以定期开展沟通,保证各方对关键问题达成一致,以提高协同效果。

3.3 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减少返工浪费

建立全过程质量管控制度。建立精益建造质量理念,施工前明确每道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程序,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交底;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检制”,加强工序质量、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信息化记录质量数据,做到质量可追溯,做好工序交接的验收工作,上道工序质量验收不合格,禁止进入下道工序。通过对全过程质量管控来找出并处理质量缺陷,确保施工合格率一次成活。

3.4 精细化资源管理,降低资源浪费

采用精益建造中的资源优化思想,实现对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人员配置方面,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依据工序需求配置详细的人员计划,合理安排班组作业的时间,避免作业人员的浪费;材料方面,实施“准时化采购”模式,按照施工进度的需要测算材料用量,尽量达到“按需采购、及时提供”,降低库存积压;机具设备方面,建立起设备台账,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及使用情况,优化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5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推动流程优化

鼓励项目全体成员参与过程改进,制定流程改进问题反馈和解决方案,通过现场观察、定期复盘会等形式获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项目全体成员分析解决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促使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过程改进;将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形成 PDCA,如对施工过程中材料损耗率高的问题,组织施工班组、材料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原因,并制定材料领用限额、改进存储方式等措施,持续跟踪措施改进落实的效果,不断完善材料管理流程。持续改进机制可以使施工过程不断在改进中磨合,逐步趋于精益。

结论

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设工程施工流程优化,是解决传统施工模式中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价值流为核心优化流程设计、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协同效率、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减少返工、精细化资源管理降低浪费、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推动流程完善等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流程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常程 . 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项目进度与管理探讨 [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5,28(04):111-113.

[2] 张红利 . 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工程建设施工流程标准化革新策略 [J]. 大众标准化 ,2025,(10):178-180.

[3] 丁星池 . 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审批流程分析及优化建议 [J].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1,28(11):48-51.DOI:10.19731/j.gdtmyjz.202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