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

作者

何树林 周华敏 马健

1.370923198605201934 2.371521199102091447 3.370304198108105130

一、引言

高层建筑(高度 ⩾100m )具有结构荷载大、施工周期长(平均 2-5 年)、技术复杂度高等特点,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结构抗震性能(抗震设防烈度 7-9度)与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 50-100 年)。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宽度超 0.2mm )、钢结构变形(偏差 >1/1000 )等缺陷,引发安全隐患或缩短建筑寿命。监测技术通过实时采集结构位移(精度 ±1mm )、应力(误差⩽5% )等数据,可提前预警风险(预警准确率≥ 90% ),较传统事后检测减少60% 的返工成本。在城市化加速背景下,高层建筑占比逐年提升(超高层占比达 15% ),研究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控制体系完善: 80% 的高层建筑采用 “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关键工序(如钢结构焊接、混凝土浇筑)验收合格率达 95% ,较十年前提升20% 。

监测技术应用: 60% 的超高层建筑部署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垂直度(偏差⩽1/1000H ,H 为建筑高度)、沉降(速率 ⩽2mm/ 天)等指标实时监控,数据采样频率≥1 次 / 小时。

技术融合加速: 40% 的项目引入 BIM 技术模拟施工过程,碰撞检测效率提升 5 倍,预留孔洞定位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减少返工率 30% 。

2.2 主要挑战

高空作业管控难:外脚手架搭设偏差超 10cm ,高空焊接质量受风速( > 10m/s )影响显著,缺陷率较地面作业高 25% 。

结构复杂性制约:钢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构件施工精度要求高(轴线偏差⩽3mm ),传统人工控制难以满足,合格率仅 80% 。

监测数据滞后: 50% 的项目依赖人工读数,数据更新周期 ⩾1 天,突发变形(如模板坍塌前兆)难以及时预警。

协同管理不足:设计、施工、监理数据互通率不足 40% ,质量问题溯源时间超 24 小时,影响问题处置效率。

三、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原则

3.1 全工序控制原则

事前预防:施工方案(如模板支撑设计)验算通过率 100% ,材料进场检测(钢筋力学性能、混凝土强度)覆盖率 100% ,不合格品退场率 100% 。

过程严控:关键工序(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连续监控,混凝土坍落度(偏差 ±20mm )、养护温度( ⩾5% )实时记录,数据可追溯率 100% 。

3.2 精度分级原则

结构关键部位(如梁柱节点)精度控制等级提高 1 级(偏差 ⩽2mm ),非关键部位(如填充墙)按常规标准(偏差 ⩽5mm ),资源投入更精准。

动态公差调整:随施工高度增加(每 50m ),垂直度控制公差缩小 10% ,确保累积偏差不超标(总偏差 ⩽H/1000 )。

3.3 风险前置原则

高风险工序(如塔吊安装、高空作业)专项方案审批率 100% ,作业前进行风险交底(参与率 100% ),应急预案演练 ⩾1 次 / 月。

监测阈值分级:设定预警值(允许值 80% )与限值(允许值 100% ),预警响应时间 ⩽2 小时,超限处置时间 ⩽4 小时。

四、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方法

4.1 材料与工艺控制

高性能材料应用:推广 C80 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 ⩾3.5×104MPa )、高强钢筋(HRB500 及以上),材料强度达标率≥ 98% ,减少结构截面尺寸。

工艺标准化:钢结构焊接采用全自动焊(探伤合格率≥ 99% ),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控制在 300-500mm ,振捣时间(20-30 秒 / 点)标准化,缺陷率降低40% 。

4.2 结构精度控制

BIM 放样:采用 BIM + 全站仪定位,轴线放样误差 ⩽1mm ,较传统方法提升 5 倍,预埋件位置偏差 ⩽3mm. 。

模板体系优化:采用铝合金模板(周转次数 ⩾30 次),拼缝精度 ⩽1mm ,混凝土表面平整度( ⩽3mm )达标率 95% 以上。

4.3 工序协同管理

信息化协同平台:整合质量验收、监测数据(更新频率 ⩾1 次 / 4 小时),各方在线签字确认,流程审批时间缩短至 8 小时以内。

样板引路制度:关键工序(如外墙保温)样板验收合格后大面积施工,样板与实体一致性≥ 95% ,减少后期整改。

五、高层建筑施工监测的关键技术

5.1 结构变形监测

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 GPS(平面精度 ±5mm )与静力水准(高程精度± 0.1mm )组合,实时传输数据(延迟 ⩽10 分钟),沉降监测点覆盖率 ⩾90% 。

无人机巡检:每周 1 次外立面巡检,识别裂缝(最小宽度 0.2mm )、渗漏等缺陷,效率较人工提升 10 倍,盲区覆盖率 ⩽5% 。

5.2 应力与荷载监测

光纤传感技术:植入钢筋、钢结构的光纤传感器(精度 ±2με ),实时监测应力变化,数据采样频率≥ 10Hz ,预警异常应力集中(超设计值 10% )。

模板荷载监测:支撑体系安装压力传感器,荷载预警值设定为设计值 80% ,超载响应时间 ⩽1 分钟,避免坍塌风险。

5.3 环境与安全监测

环境参数监测:施工现场风速( ⩾10m/s 报警)、温湿度(影响混凝土养护)实时监测,数据与施工设备联动(如风速超标自动停止吊装)。

人员安全监测:工人佩戴定位安全帽,危险区域闯入预警(响应时间 ⩽3 秒),高空作业安全带佩戴识别率 ⩾95% 。

六、结论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通过全工序管控、高精度监测与协同管理,实现了施工缺陷率降低 40% 、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0% ,有效保障了结构安全。当前存在的高空作业管控难、数据滞后等问题,可通过智能装备(如爬壁机器人)与 5G 传输技术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孪生(虚实同步误差<3mm )与 AI 诊断(缺陷识别准确率 ⩾98% )的融合,将实现 “实时监测 -智能分析 - 自动处置” 闭环,推动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向 “智慧管控” 升级,为超高层建筑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凯 .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3):124-126. DOI:10.3969/j.issn.1672-2167.2025.03.024.

[2] 王中兴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提升策略研究 [J]. 房地产导刊 ,2025(9):82-83,86.

[3] 胡明明 .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防水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J]. 中文信息 ,2023(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