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优化路径研究
刘洋 桑梓敬 王子豪 段洪宇 邱春艳
吉林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长春 13011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包括“订单式” 培养模式、实习基地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建实验室模式,提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优化路径,表明高校校企合作建设应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创新定向合作模式及招聘模式、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进行完善。研究有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提升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优化路径
一、引言
近年,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及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各大企业电商人才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的同时,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不乐观[1]。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校本科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象,即所谓的“人才泡沫”。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能够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将高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平台深度融合的模式,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支持高校联合企业,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该《报告》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融合指明了改革方向。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校企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校企供需不一致、培养模式不匹配、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亟待优化[2]。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剖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存的问题,对其建设路径展开系统性研究,探索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的路径,从而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优化策略。本研究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有效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满足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场景高度契合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契机[3][4];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依托学校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科研成果,有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具体如表1所示。
(一)“订单式” 培养模式
“订单式” 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实现招生与招聘、教学与实践的同步进行[2]。“订单式” 培养模式有效的结合了企业需求和专业培养要求,通过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2]。“订单式” 培养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明确,针对性强,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此外,该合作模式对学校的教师培养亦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深入企业内部参观、访学,教师不仅能提升个人教学能力,还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二)实习基地模式
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模式强调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依据企业实践工作的实际需求,共建实训基地。高校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与环境,实施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旨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电商复合型人才。在此模式下,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及实践机会,学生会在特定阶段进入企业进行实习,通过亲身体验企业的运营流程及工作环境,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2][4]。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模式利用校企在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上的各自优势,强强融合,着重培养“理论扎实、实践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教学、实践等各方面的多维度深度合作。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中,一方面,高校教师及学生可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够直观的了解企业生产、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等流程,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推动高校基于问题、项目的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改革,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5]。
(四)共建实验室模式
共建实验室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建设实验室,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共建实验室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到岗实习和离岸实习机会,通过企业导师现场或线上形式指导实习生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充分打破物理空间约束,足不出校内完成实习实验。共建实验室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场所,帮助学生提升学生自身软硬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测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4][5]。
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优化路径
目前,在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规模持续增大、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就业弹性系数降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等多方面就业壁垒和现存问题影响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不容乐观[1]。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有助于高校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洞察人才培养趋势,将企业实践项目和新兴技术课程纳入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企业持续输送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主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校企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企业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的培养。采取学校走出去,企业走进来的合作模式,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走进校园,以及派学院教师去企业调研,结合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的具体实际,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3]。在学生培养方面,采用“3+1”的培养模式,结合毕业实习,到企业参加实践,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注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学分析与相关管理和经济领域的融合,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又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将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商务信息与信息技术无缝结合的应用型复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5]。
(二)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建立校内毕业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到岗实习和离岸实习机会。通过企业导师现场或线上形式指导实习生在校内基地做企业真实项目,充分打破物理空间约束,足不出校内完成实习,提升学生自身软硬素养[2][6]。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实践方案,从认识实习、行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四方面循序渐进规划企业实习阶段培养方案[7][8]。由企业和学校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计划,企业根据具体任务提供毕业设计课题,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指导。以培养“理论扎实、实践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7],利用校企在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上的各自优势,强强融合,培养既有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针对具体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运营的能力,又有以需求为出发点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能力,最终实现技术与管理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通过开展用人需求实践项目,采用培训、实操一体化等方式快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结合真实的项目实践,采用工作坊模式培养并提高大学生软性技能等个人综合能力[9]。
总结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提出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优化路径,包括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创新定向合作模式及招聘模式、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有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提升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郑金胜,许靖.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17,(09):85-89.
[2]邱春艳,姜淞,刘洋,等.基于O2O高校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知音励志,2017,(15):4-5.
[3]赵耀.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3):144-145.
【基金项目】第二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吉林财经大学—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吉林财经大学校级重点项目(2023ZD007);吉林财经大学校级博研培优专项项目(2024PY01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4B48);企业横向项目(ZHKJ202401);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JGJX2022C44);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国家级一流专业电子商务“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资助。